“派克筆”從峰頂跌入峽谷
美國派克制筆公司制作的派克筆號稱“鋼筆之王”。長期以來,派克筆一直是人們地位、榮譽的象征。但是,經過連續虧損,該公司在1986年2月,卻被一家英國公司以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從峰頂一下子跌入峽谷,轉變之快,變化之大,令人震驚。個中滋味,可以想象了。
派克公司的輝煌歷史不言而喻。早在本世紀20年代、派克公司就已成為美國最大的金筆企業。1945年,該公司向國際市場進軍,先后在十幾個國家設立子公司,在世界各地有125家經銷店和專營經銷商,最盛時代,公司擁有雇員6800人,年產500萬支鋼筆,3200支筆芯,300萬瓶墨水,產品遠銷154個國家,成為世界上無可爭議的最大的高檔金筆生產企業和著名的跨國公司。
在繁榮的背后,實際上已孕育著危機。6、70年代,派克公司的競爭對手針對派克公司成功的特點,也競相研制和生產高檔筆,爭奇、蠶食派克公司的市場。這一招果然厲害,派克公司在國內市場的份額逐年減少,只是在國外市場上的銷售仍然很旺盛,每年外銷量占其總銷量的70%以上。國外的充足利潤暫時掩蓋了派克公司的危機,公司領導也盲目滿足,對國內市場份額的減少麻木不仁,無動于衷。公司各項管理制度、措施也日益落后。這些問題不斷累積,再加上80年代,由于美元升值、競爭加劇等原因,派克筆的出口也受到了嚴重影響,公司利潤隨之大降,接著是連年虧損,乃至靠借債度日。
1982年1月,公司大改組,市場銷售專家彼特森任總經理。為了擺脫困境,彼特森壓縮行政開支,大裁人員,這些做法著實起了些效果。但他在經營策略上卻犯了個致命的錯誤。他不是努力維護派克筆的特征,改進款式,提高質量,鞏固和發展原有的高檔市場,而是轉軌生產每支售價3美元以下的鋼筆,想擴占中低檔市場。這一著棋分散了派克公司的注意力。派克筆的質量不但沒有提高,反而相對下降,款式也明顯陳舊。競爭對手乘勢大舉進攻,派克公司則節節敗退,市場占有率發生了質的轉變,在美國市場上,派克公司只占有17%的份額,而它的對手克羅斯公司卻上升到50%。
彼特森的另一大錯是他錯誤地制定了所謂單一的全球銷售戰略。他解除了派克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廣告代理商,而只是以一家公司為主,在全世界以一種廣告方式進行宣傳和推銷。廣告宣傳的轉型,忽視了各國、各地區顧客的心態和要求,束縛了各子公司的活力,破壞了公眾對派克筆的印象。結果是得不償失,至此,派克公司一錯再錯,產品質量下降,積壓增多,虧損也更加嚴重,于86年2月被迫拍賣易主。
從“鋼筆大王”到被拍賣換主,教訓是非常深刻的。這說明一個企業要發展,必須有危機感,必須不斷創新,不斷進步,有正確的經營戰略和銷售策略,特別是跨國公司,更要結合各地的具體情況,選擇恰當的發展策略。這些道理很明顯,可惜后期的派克公司就是不明白。教訓不能說是不深刻。
上一篇:“波將金村莊”
下一篇:“濟南慘案”與對日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