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雍和宮·郁郁乎,雍和宮
雍和宮是一座頗具特色的宮殿式寺廟建筑,既有宮廷建筑的華美、規制,又具藏傳佛教建筑的奇麗、神秘。
宮殿式寺廟
根據清代王府建筑規制,以康熙四十八年改建的雍親王府為基礎的雍和宮,可說是皇宮的簡化和相應縮小。
在雍和宮幾百米長的中軸線上,布置了七進院落和殿堂,它們是:牌樓院、昭泰門、天王殿、雍和宮、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其中天王殿是原雍親王府的府門,稱雍和門。雍和宮是原雍親王府的銀安殿,是雍親王允禛在府里升殿受朝賀的地方。從天王殿到雍和宮正殿的露階前,還有一條磚砌的甬道,叫“儀路”,相當于故宮里從乾清門到乾清宮丹陛階前的“御路”(也稱“天橋”),只是兩旁沒有白石欄桿,是用來擺列親王儀仗的。永佑殿原為雍親王府的后殿,名為正寢殿,是允禛的外書房兼外寢室。雍正十三年雍正暴亡西郊后,曾停靈于此,第二年更名為神御殿,成為清帝供祭先人的影堂。乾隆九年,雍和宮改喇嘛廟時,乾隆將它改名為永佑殿,意為永遠保佑雍正的亡靈平安。法輪殿原為雍親王妃的寢殿,面積并不大,乾隆九年仿故宮“雨花閣”對之進行了改建,成為全廟喇嘛集中念經的地方。萬福閣原址是七間觀音殿,乾隆十八年才建起這座萬福閣。除正路主殿外,每進院落都有東西配殿,宮東還有一書院,里面有平安居、如意室、太和齋、海棠院、花園等,院內樹石叢雜,假山環繞。雍親王府的規制沿襲了我國傳統的“前朝后寢”式布局,外朝部分規模宏大,內廷則相應縮小,富有生活氣息,建筑形體上,均為單檐歇山式屋頂,裝飾與色彩上均為紅墻、紅柱、綠色琉璃瓦屋頂,整個建筑和諧、對稱、華美。
乾隆九年,雍和宮得以大規模地改建。改建后的雍和宮在原有的宮殿式建筑基礎上,又增加了藏式風格。例如法輪殿就在殿頂建了五座天窗式的暗樓,每座暗樓上又建起一座鎦金的銅質寶塔,并懸掛有許多銅風鈴。萬福閣則是遼金時代風格的建筑物。從外表看,它是一座三層高樓,而閣樓里面卻是一座沒有樓板相隔的通體高閣。我國古代建筑多以群組方式橫向發展,呈現出一種橫平線條的構成特點。佛教傳入后,出現了樓閣式佛塔,才開始有豎向構圖,在此影響下,建筑組群出現橫豎結合的布局。我們從雍和宮的建筑中也不難看出佛教的痕跡。萬福閣的兩翼,還各有一座上下兩層的樓房,左邊的名“永康閣”,右邊的名“延綏閣”。兩閣均獨自屹立,中間由“飛虹”和“天橋”,把萬福閣與永康閣、延綏閣從空中連在一起,成為一座筆架形的大建筑。這種“飛閣”、“復道”的建筑,文獻記載最早見于秦之阿房宮和漢之未央宮:“復道行空,不霽何虹”(杜牧《阿房宮賦》),“輦路經營,脩除飛閣,自未央而連桂宮”(班固《西都賦》)。但現在,除雍和宮外,就只能見之于敦煌的壁畫中了。雍和宮這些獨具特色的殿宇建筑,加上宮內隨處可見的佛像、法物、供器等,使雍和宮獨有了一種奇異的情調。清代文人曼殊震鈞在《天咫偶聞》中盛贊雍和宮:“殿宇崇宏,相設奇麗。六時清梵,天雨曼陀之花;七丈金容,人禮旃檀之像。飛閣復道,無非凈筵;畫壁璇題,都傳妙手。”
地勢緣何步步高
雍和宮的建筑令人稱奇,這“奇”包括“奇美”,也包括“奇異”。奇異之處在于:假如我們從側面觀察,天王殿、雍和宮、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綏成樓六進高大的殿閣,自南向北,沿水平線漸次升高,到最后的綏成樓,樓基已經比天王殿高出一丈九尺了。倘使站在萬福閣頂縱目遠眺,則雍和宮的建筑拾級而上,層層增高,如同七級浮圖。而宮墻外,雍和宮的基址又是很平坦的。允禛為什么要把他的親王府墊成這種南低北高的地勢呢?
相傳允禛為奪取皇位,豢養了大批特務、爪牙,為了掩人耳目,便于往來,他在府內修了一條地下通道,因此,才將雍和宮加墊成這種南低北高的地勢。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這與允禛迷信“風水”有關。那時北京有一句居房擇地的諺語“寧住廟前,不住廟后;寧住廟左,不住廟右”,認為住在廟后或廟右都不吉利。而允禛的貝勒府剛好在柏林寺的右側,他認為只有將府第的北部加高,居高臨下,雄視柏林寺,才能改變“風水”,給自己帶來好運。
輦道·佛倉·連房
從雍和宮正牌樓門向北,是一個長方形的院落,院北是昭泰門。從牌樓門到昭泰門,有一條南北長約200米,東西寬40米,方磚鋪砌而成的甬道,稱輦道。在清代,每逢正月初三乾隆皇帝忌辰、五月夏至、八月十三乾隆皇帝誕辰時,清帝都要到雍和宮行禮祭祖。五月夏至還要到乾隆的影像前供上新麥,叫作“薦新”。屆時,輦道兩旁,蒙、藏活佛、喇嘛、王公大臣都要跪在地上迎接,而這條只有清帝才能在上面行走的輦道,一年之中也只有這么三天才能派上用場。
在輦道的東西兩側各有兩個小門,里面的套院叫作佛倉。佛倉是蒙、漢兩種文字合璧的名詞,是有呼圖克圖名號的大喇嘛的行館。古代,通常把有呼圖克圖名號的大喇嘛稱作“佛爺”或“活佛爺”,而把他們的住宅稱為“佛爺倉”,簡稱“佛倉”。“倉”是行館的蒙古語譯音,且含有尊敬之義。輦道東西共有四處佛倉:阿嘉呼圖克圖佛倉、洞闊爾呼圖克圖佛倉、薩木薩呼圖克圖佛倉和諾門罕呼圖克圖佛倉。雍和宮東花園內另有三處佛倉:土觀呼圖克圖佛倉、濟隆呼圖克圖佛倉、果蟒呼圖克圖佛倉。其中以阿嘉佛倉最為氣派,共有瓦房八十八間,且有走廊相連。
所謂連房就是一些通脊連檐的房屋,連房是雍和宮喇嘛的宿舍,位于昭泰門輦道的東側。雍和宮連房分東、中、西三路,每路又分十連,三路共三十連,有近四百間瓦房供喇嘛們居住、生活。
鐘樓·鼓樓·嘛呢桿
雍和宮鐘樓、鼓樓位于昭泰門內東、西兩側,始建于乾隆九年,描金繪彩,外帶回廊。
東側鐘樓內的大銅鐘,為明成化二十年(1484)制品,每日清晨喇嘛們集合上殿時,均要敲打。相傳每次敲一百零八下,意為“敲去百八煩惱,得一身清凈”。
西側鼓樓內設有一面大法鼓,是清代之物。這面大鼓平時不能使用,必須等到清帝進香拜佛、重大法會、日食、月食或達賴、班禪大師來廟講經時,方能擊打。
雍和宮正殿外丹墀階下左右各有一個白石墩,墩上豎立著佛教所稱的“嘛呢桿”,頂上懸掛著“嘛呢幡”,幡上繡有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六字真言被認為是經典的根源,是佛教秘密蓮花部之“根本真言”。“唵”,表示“佛部心”,謂念此字時,自己的身體要應于佛身,口要應于佛口,意要應于佛意,認為身、口、意與佛成一體,才能獲得成功;“嘛呢”,表示“寶部心”,梵文意為“如意寶”。據說此寶出自龍王腦中,若得此寶珠,入海能無寶不聚,上山能無珍不得,故又名“聚寶”;“叭咪”,表示“蓮花部心”,梵文意為“蓮花”,喻法性如蓮花一樣純潔無暇;“吽”,表示“金剛部心”,是祈愿成就的意思,意謂必須依賴佛的力量,才能得到“正覺”,成就一切,普渡眾生,最后達到成佛的愿望。佛教主張信徒應循環往復持誦思維,念念不忘,這樣能積功德,“功德完滿”方可解脫。
有趣的是,在創興佛教的古印度,從來就沒有立桿掛旗的制度,在寺廟中立桿掛旗,是漢代佛教傳入中國以后的事情。中國的寺廟乃是仿漢代官衙的規制,而非取法于古印度,因此中國的寺廟大門內也就多了兩根旗桿。喇嘛教是由印度直接傳入西藏的“藏傳佛教”,沒有立旗桿的制度,而是在大殿前面左右各豎一“嘛呢桿”,上懸“嘛呢幡”,以“驅邪鎮魔”。
御碑亭·四體碑亭
在鐘、鼓樓北面,有兩座對稱的黃瓦碑亭,因上面刊刻著乾隆御筆的雍和宮碑文,故稱之為御碑亭,也叫“四體兩統碑”。所謂“四體兩統碑”指的是將一篇碑文譯成四種文字,分別刊刻在兩座碑石上面,每座碑石上刊刻兩種文體。御碑亭內各有一座高5.9米的石碑,碑身鑲嵌在一個精雕細刻的龍頭龜身的動物赑屃背上。
東碑亭用滿文、漢文鐫刻,西碑亭用蒙文、藏文鐫刻。此碑文于乾隆九年改雍和宮為喇嘛廟時刊刻,是乾隆皇帝撰寫的一篇雍和宮志,概述了雍和宮由親王府到喇嘛廟的發展過程及改喇嘛廟的原因。
四體碑亭位于雍和宮正殿前面的甬道上,亦是一座黃瓦碑亭。里面矗立著高6米的巨大方柱形碑石,四面分別用四種文字(滿、漢、蒙、藏)刻著乾隆皇帝所寫的《喇嘛說》。《喇嘛說》主要講述了三方面的內容:一是藏傳佛教的來源和發展;二是他信奉黃教的真實用意;三是“活佛轉世”的由來、弊端及對之的控制,是我們今天認識清王朝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重要歷史文獻。
這座四體碑沒有赑屃馱,碑頂也沒有龍鈕,而是一個精雕細刻的大寶蓋,且四面均刻有經文,不同于一般的石碑,它叫“石幢”。石幢一般為方體石柱形,幢頂寶蓋乃仿照舊式儀仗中的幡幢。在清朝的典志中,一般都用碑記載,不作詳細的區分,因而也就更名為碑了。
魚龍變化盆·夏朝冠·三光毯
在法輪殿五百羅漢山前,有一個金絲楠木雕成、外表貼金的木盆,叫魚龍變化盆。盆的四周雕刻著水涌浪卷的波濤,水浪相擊,翻卷出盆沿,澎湃磅礴。在翻卷的水浪中,浮雕了四條躍動的鯉魚,其中一條,獨占了盆的一面,魚身龍頭,翹首出盆口,盆的另一面,是一個天真的嬰兒,腦袋探出盆沿,身體則擁抱著這一切。整個盆的雕刻造型優美,氣勢飛動,想象大膽,出神入化。
此盆又叫“洗三盆”,是乾隆皇帝降生后,“洗三”用過的盆。“洗三”是一種民間風俗,意謂小孩出生后三天洗澡,可以吉祥幸福,長命百歲。后來,雍和宮喇嘛在盆里盛上金銀元寶、五谷雜糧,象征聚寶盆。
戒臺樓的展品陳列室中,有一頂乾隆做和碩寶親王時所戴的夏季朝冠。在清代,皇帝死后,朝冠要一同殉葬。而這頂夏朝冠又是用草、藤絲、竹絲等制成,難于保存,因此十分珍貴,乃絕無僅有的珍品。
三光毯原在永佑殿內,現陳列在戒臺樓。所謂“三光”指的是日、月、星辰三種光彩。這種地毯原產于甘肅祁連山一帶,是古代絲綢之路運往中東和世界的毯中精品。雍和宮三光毯長2米,寬1.5米,天藍底色,中間的圖案是一輪紅日和灑下銀光的皓月,四周綴以淡黃色的星星,是世界僅存的孤品。
其他像天王殿后鱔魚青色的古銅鼎、萬福閣內有著億萬年歷史的古生物化石“鳳眼香”等都是稀世珍品。
上一篇:蒙蒙巴蜀雨·青城山之旅·青城山·道教祖山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上海之旅·上海·都園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