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中外哲理詩賞析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有的人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騎在人民頭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給人民作牛馬的
人民永遠記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
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
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
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于北京
《有的人》是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寫的一首抒情短詩。長期以來,這首詩被多種語文教材所選用,其生命力之強大與永久,已為歷史所證明。何以在諸多歌頌魯迅的詩歌中,這首詩能夠獨樹一幟、廣為傳誦?這不僅是因為熱情歌頌了魯迅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偉大精神,更因為詩人通過對魯迅高風亮節的贊揚揭示了人生的價值,蘊含著如何做人的哲理。
全詩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小節。這是統率全詩的總綱。詩人一落筆就抓住“人生”這一重大課題,用“活”與“死”進行鮮明的對比,對兩種人的生與死進行了不同的評價。所謂“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是指有的人雖然從生物學的角度看是活著,但他們于社會不僅無益而且有害,因而為世人所不齒,無異于行尸走肉。所謂“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是指像魯迅那樣的人,從生物學的角度看,雖然死了,但由于他們的事跡和精神永遠為人們所銘記,因而是雖死猶生。由于這節詩具有深刻的哲理意義,已形成格言式的警句,載入人們的口碑。
第二部分,詩人用三小節詩對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進行了對比:
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 自詡“偉大”,有的人甘心“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這是從對人民的態度與行為方面進行對比。有的人作惡多端,卻勒石留名夢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在社會斗爭的“烈火中獻身”,這是從對待個人名利方面進行對比。有的人為了自己的權勢和利益不惜置別人于死地,有的人活著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這是就生活目的不同所進行的對比。在上述對比中,雖然沒有明提魯迅的名字,但由于魯迅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詩句和一本著名的散文詩集《野草》,所以熟悉魯迅作品的讀者仍可以從詩中意會到詩人是在通過兩種人的對比贊揚魯迅的偉大人格。
第三部分,分承第二、三、四節,詩人又用三小節詩交代兩種人的不同結局,通過對比進一步揭示了兩種不同人生的價值。歷史已經證明,那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而又夢想“不朽”的人,最后的下場是身敗名裂;而像魯迅那樣“俯首甘為孺子牛”、但愿作野草的人,卻永遠為人民所愛戴、所紀念,留下了永世不朽的英名。
這首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通篇采用對比,使丑者更見其丑,美者更見其美;通過兩種人的互相映襯,更加突出了魯迅的偉大形象。
這首詩的結構,非常嚴謹。通觀全詩,第一部分是綱,第二、三部分是目,綱因目而立, 目以綱得張。就第三部分與第二部分的關系看,由于前后呼應,承接分明,從而使兩部分內容之間的因果聯系得以充分的揭示,有力地深化了詩歌的主題。
上一篇:《丘特切夫·晝與夜》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徐玉諾·雜詩》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