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
王之渙①
白日依山盡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注釋】
①王之渙(688—742),盛唐邊塞詩人之一。字季淩,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為人性格豪放,有俠士風度,常擊劍悲歌。其詩大氣磅礴,韻調優美,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的作品大都散佚,傳世僅六首。
②依:依傍。
【詩本事】
開元中,王之渙與王昌齡、高適齊名。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來旗亭小飲,正好有十多個梨園伶官和四位著名歌妓也來此會宴,他們三人便在旁邊一邊烤火一邊觀看。王昌齡提議說,我們各擅詩名,究竟誰勝于誰,今天可看他們所唱誰的詩多,誰便為優者。第一個歌妓唱的是王昌齡的“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在壁上為自己畫了一道。第二個唱的是高適的“開篋淚沾臆”,高適也為自己畫了一道。隨后王昌齡又添得一道。王之渙說,這幾位為普通歌妓,應看那位最佳的歌妓唱的是誰的詩。待那名妓唱時,開口便為王之渙的“白日依山盡”。三人不覺開心笑起來。旗亭畫壁便成了文壇佳話。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賞評】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是一首富于理趣的登覽之作。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遠景,寫山,寫登高遠眺。云海蒼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霧繞,太陽漸漸收盡余暉,漸漸地變成了刺目的白。白日沉沉依遠處層層巒巒的山脈而下。滾滾黃河,蜿蜒如帶,奔赴東海。高山、落日、大河,盡收眼底,構成一幅蒼茫闊遠、氣勢雄渾的畫圖,具有尺幅千里的藝術效果。后兩句別翻新意,出人意表,直抒詩人胸懷,啟迪人們要想達到更高境界就必須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有機融合,自然流暢,哲理深思,余味無窮,歷來被奉為千古絕唱。
【詩評選輯】
①清·沈德潛《唐詩別裁》: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②宋·沈括《夢溪筆談》: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
③近代·俞陛云《詩境淺說續編》:前二句寫山河勝概,雄偉闊遠,兼而有之,已如題之量。后二句復余勁穿札。二十字中,有尺幅千里之勢。
上一篇:《登辨覺寺》禪思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秋興》禪思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