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女休行
龐氏有烈婦,義聲馳雍涼。
父母家有重怨,仇人暴且強。
雖有男兄弟,志弱不能當(dāng)。
烈女念此痛,丹心為寸傷。
外若無意者,內(nèi)潛思無方。
向日入都市,怨家如平常。
匿劍藏白刃,一奮尋身僵。
身首為之異處,伏尸列肆旁。
肉與土合成泥,灑血濺飛梁。
猛氣上干云霓,仇黨失守為披攘。
一市稱烈義,觀者收淚并慨慷。
百男何當(dāng)益,不如一女良。
烈女直造縣門,云父不幸遭禍殃。
今仇身以分裂,雖死情益揚。
殺人當(dāng)伏法,義不茍活隳舊章。
縣令解印綬,令我傷心不忍聽。
刑部垂頭塞耳,令我吏舉不能成。
烈著希代之績,義立無窮之名。
夫家同受其祚,子子孫孫咸享其榮。
今我作歌詠高風(fēng),激揚壯發(fā)悲且清。
此篇乃借古題以詠古事。《樂府詩集》曰: “《秦女休行》,左延年辭,大略言女休為燕王婦,為宗報仇,殺人都市,雖被囚系,終以赦宥,得寬刑戮也。晉傅玄云‘龐氏有烈婦’,亦言殺人報怨,以烈義稱,與古詞意同而事異。”本篇所詠龐氏婦復(fù)仇之事,《后漢書·列女傳·龐淯母》和《三國志·魏志·龐淯傳》都有記載;而這兩種正史的記載,皆本于魏晉時皇甫謐的《列女傳》。了解這個故事,對理解傅詩很有助益。《列女傳》所載故事是這樣:酒泉烈女龐娥親,父趙君安為同縣李壽所殺, “娥親有男弟三人,皆欲報仇, 會遭災(zāi)疫,三人皆死。壽聞大喜,云‘趙氏強壯已盡,唯有女弱, 何足復(fù)憂’,防備懈弛。”娥親聞言, “愴然隕涕曰: ‘李壽,汝莫喜也!終不活汝!’陰市名刀,志在殺壽。”發(fā)誓“要當(dāng)以壽頸血污我刀刃!”于是拋棄家事,懷刃“乘鹿車伺壽”。一日, “與壽相遇,便下車,奮力砍之,并傷其馬,馬驚,壽擠道邊溝中;娥尋就地砍之,探中樹蘭,折所持刀,壽被創(chuàng)未死,因拔壽所佩刀以截壽頭,持詣都亭,歸罪有司,徐步詣獄,辭顏不變。”縣令為之感動,不忍加罪,“即解印綬去官,弛法縱之。”娥親乃抗聲大言道: “仇塞身死,妾之明分也。治獄制刑,君之常典也。何敢貪生,以枉官法。”又曰:“枉法逃死,非妾本心;乞得歸法,以求國體。”鄉(xiāng)人聞之,傾城奔往,觀者如堵, “莫不為之悲喜、慷慨、嗟嘆也!”后來涼州刺史和酒泉太守等一起上表, “稱其烈義,刊石立碑,顯其門閭。” “海內(nèi)聞之者,莫不改容贊善。”
這個故事十分生動,極富傳奇色彩;龐娥親的義勇行為,可歌可泣,動人心魂!傅玄的這首《秦女休行》,基本上是按事件進展順序,將這個故事隱括敷衍成篇的。其寫作特色,可大致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敘事清楚,詳略得當(dāng)。
這是一首敘事詩,一開始先以兩句總括全篇: “龐氏有烈婦,義聲馳雍涼。”雍涼,指古雍州和涼州。雍州之地相當(dāng)于今陜西、甘肅、青海三省交合處一帶;涼州之地相當(dāng)于今甘肅、寧夏、內(nèi)蒙古互相接壤的一帶。因龐氏是酒泉人,所以說“義聲”在西部和西北部地區(qū)廣為傳頌。接著敘述龐氏的父親為仇人所殺,而龐氏“雖有男兄弟,志弱不能當(dāng)。”于是她勇敢地擔(dān)負起復(fù)仇重任。再往下則具體描寫龐氏殺仇人的經(jīng)過和殺后自首的情景。最后以作者自己的直接贊嘆收結(jié): “今我作歌詠高風(fēng),激揚壯發(fā)悲且清。”首尾完整, 井然一體。整個故事敘述得脈絡(luò)清楚,層次分明,有條不紊。而在具體敘寫中,作者特別注意詳略得當(dāng)。如龐氏父親被殺的原因和經(jīng)過,以及龐氏“子子孫孫咸享其榮”的情形,因為與表現(xiàn)龐氏的烈義關(guān)系不大,所以都一筆帶過,十分簡略。而對龐氏殺仇人的過程(如如何入市暗窺仇人行徑、如何匿劍藏刃棄家尋仇、遇仇人奮起斗殺等情景),和殺完仇人后主動自首等情節(jié)的描寫,都十分詳盡。這跟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是緊密相關(guān)的。
第二,傾向鮮明,正面描寫和側(cè)面烘托相結(jié)合。
作者對龐氏的復(fù)仇行為是充分肯定的,在具體的描寫中更是傾注了滿腔的熱情。這首先表現(xiàn)在對復(fù)仇行為的正面描寫上。作者寫龐氏對父死弟弱雖然“丹心為寸傷”,但卻不露聲色, “外若無意者”,表現(xiàn)出很有心計。她暗中潛入都市,看到仇人若無其事、得意忘形的樣子,不由怒從心頭起。于是身懷白刃,伺機下手。接著詩人以鋪陳的手法,著重渲染了龐氏斗殺仇人“一奮尋身僵”的場景: “身首為之異處,伏尸列肆旁。肉與土合成泥,灑血濺飛梁。”刀光劍影,血肉迸飛,寫得驚心動魂!千載之下,猶能使人讀而改容。對殺父仇人的深仇大恨,給這個本來也很一般的弱女子,增添了過人的勇氣和力量。她只身孤往,義無反顧;斗殺中不畏強敵,奮不顧身, 氣貫長虹,終于討還血債,了卻夙愿,成為聲震雍涼的女中豪杰!
為了將這位女中豪杰的形象烘托得格外鮮明、壯觀,作者還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側(cè)面烘托。第一方面是寫在“猛氣上干云霓”的龐氏面前,仇人手下的黨羽們一個個大驚失色,倒伏在地, “失守為披攘”。用仇黨們恐慌屈服的鄙劣形象,反襯和烘托龐氏女的聲威氣勢。第二方面又寫“一市稱義烈”,所有圍觀的民眾,無不為龐氏的行為慷慨、贊嘆: “百男何當(dāng)益,不如一女良。”第三方面再寫龐氏的這一壯烈之舉,連縣令都為之動情,不忍加罪于她,遂解綬掛冠而去;而刑部的官員們也都垂頭塞耳,不能舉朱筆而判重刑。所有這些效果的描寫,無疑更進一步烘托了龐氏的高大形象;同時,也深刻地表明龐氏行為的正義性。其意義已經(jīng)超出了為父報仇的范圍,而帶有除暴安良、為民除害的更廣泛的社會意義。
第三,在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上,作者既表現(xiàn)了她的勇猛無畏的精神,又突出了她深明大義的品格。作品不僅生動地描繪了龐氏復(fù)仇的壯烈場面,讓人震驚;而且寫她殺了仇人之后,主動“直造縣門”去自首。這一壯舉,不由使人肅然起敬。在官府,她堂堂正正地陳辭:“父不幸遭禍殃,今仇身以分裂,雖死情益揚。殺人當(dāng)伏法,義不茍活隳舊章!”字字句句,擲地有聲!這里,我們當(dāng)然不能以今天的政治觀點,來評判主人公嚴守封建法典舊章的行為;而應(yīng)對主人公這種敢作敢為、刀斧不避、一身正氣、大義凜然的精神,表示充分的肯定和贊許!
此外,這首詩句式靈活,長短自由。全詩以五言句式為主,又雜以六言、七言,整齊中富有變化。這種參差錯落的句式與曲折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互為表里,相得益彰。
總之,《秦女休行》雖是以舊題隱括古事,自創(chuàng)新意不多;但敘事層次清楚,描寫具體生動,而且熱情洋溢地正面贊頌婦女的勇敢精神和高貴品質(zhì)。 “語語生色,敘贊兩工,式得其體。”(陸時雍《詩鏡》)特別是詩中塑造了一個不畏強暴為父報仇雪恥的女性形象,在古代女性藝術(shù)形象的畫廊中,熠熠生輝!全詩“音節(jié)激揚, 古質(zhì)健勁”(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頗有漢魏風(fēng)骨,不失為樂府?dāng)⑹略娭械囊黄ψ鳌?
上一篇:秋思|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答盧諶詩并序|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