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朱熹
本體元來只是公,毋將私意混其中。
顏淵造圣無他事,惟在能加克己功。
這是南宋理學家朱熹《訓蒙詩》中的一首,全詩贊揚儒家抑制私念達到圣人思想境界的修養功夫。克己,原出《論語》,當“抑制自己私心”講。首句中的“本體”,在此處作“人的本來心性、情性”解。元,通原。次句的“毋”為禁止之詞,當“不要”講。私意,指各種自私的念頭。混,當“混雜”講。三句的“顏淵”是孔子最欣賞的學生,后世曾把他稱為“復圣”,“造”是“達到”的意思,“他事”指別的辦法;四句的“加”作“加強”解。全詩的大意是:人的本來的心性只是一個“公”字,因此不要把各種自私的念頭混雜到其中去。顏淵(繼孔子之后)達到圣人的思想境界沒有別的辦法,只在于他能加強抑制自己的私心雜念,使自己的一切都合于公字的要求罷了。這首詩從古人的“環己為厶(私),背厶為公”(即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圍繞自己的人個利益考慮問題為私,背離、違棄自私自利則是公)的觀念出發,而又進了一步,認為人的本性全都是也唯一是個公字,一切自私的念頭都是雜念,是不應該有的,如果有也是混雜到龍中的魚,理應加以清除。由于私心雜念會在接觸各種具體事物時不斷萌芽以至成長,因此必須時刻對它進行抑制直至鏟除,這種抑制的過程就叫“克己”。為了使這一哲理能完全服人,作者舉典型實例顏淵來加以證明:因為顏淵是后世公認的孔子最欣賞的門生,他對孔子崇拜得五體投地,終身服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克己復禮”的道理,在實踐上曾得到孔子的稱贊“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從而被稱為“復圣”,即又達到圣人境地的意思。接著進一步指出顏淵之所以能達到圣人的境地,沒有別的辦法,只在于他能不斷加強抑制自己不合于公不合于禮的各種私心雜念的那種功夫。這首詩對今天的啟示應該是:必須提倡首先為集體,為社會的道德規范,而不要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而且在一心為公的過程中,還要不斷摒除干擾這一事業的私心雜念,必要時甚至舍己為公,使集體得以鞏固,社會得以發展,個人也隨之真正得益。
上一篇:《佳人(節選)·[唐]杜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初夏即事·[宋]楊萬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