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汪琬·跋劍閣圖》鑒賞
此圖雖不免院家氣,而用筆最為蒼潤。及觀圖中人,皆按騎徐行,指顧間頗有閑雅態,若不知閣道之險者, 真能品也。 ①予因思士大夫處崎嶇崄巇之場,率當安閑如此,然后可濟于難,若輕薄躁妄,未有不失身墜者,夫豈徒度閣道然哉! 同年子吳天章出此圖示予②,因附識此語于后③。
(《堯峰文鈔》)
此文因 《劍閣圖》而及士大夫立身仕途的態度,畫境世事,相為發明,頗有新意。
劍閣,棧道名,在今四川劍閣縣東北大劍山、小劍山之間,是川陜間主要通道。這里“連山絕險,飛閣通衢”(《水經注·漾水》),故而得名。汪琬贊賞這幅《劍閣圖》,不僅由于畫者“用筆最為蒼潤”,更在于其構圖新穎別致。畫者筆下的人物視險道如平地,“按騎徐行”,以閑雅的姿態觀賞周圍險峻的山川景致,“若不知閣道之險者”,流溢著輕松、安閑和樂觀。這種情氛感染了作者,使他聯想到仕途的艱險兇惡猶如劍閣,士大夫處身其中,亦當以畫中人物對待險境的態度對待之,泰然自若,勿“輕薄躁妄”,方能相保平安,免致墜身之禍。
作者從宦海經驗出發來理解《劍閣圖》,接受其繪狀的境象的啟示,從而使該畫獲得了新的意蘊;反過來說,他也借助《劍閣圖》形象的描繪,將自己在仕途的感受表達得更為清晰、具體、生動。
“崎嶇崄巇”原是形容山道艱危, 作者用以比喻宦場險惡, 語含譏貶。 文中戒警之言, 實也寓有對“崎嶇崄巇之場”的感慨。合而觀之,作者譏世之意隱約可感。
上一篇:《明·方孝孺·越巫》鑒賞
下一篇:《明·唐順之·跋異僧書心經碑后》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