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描寫《湖北省·古琴臺》古詩詞賞析大全
古琴臺,又名伯牙臺,在漢陽龜山尾部,月湖側畔。相傳春秋戰國時伯牙在此鼓琴,鐘子期能識其音律,知伯牙志在 “高山流水”,兩人遂結為知交。戰國 《呂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后人感伯牙與鐘子期的深厚情誼,筑臺以資紀念。據記載,此臺北宋時即已有之。清嘉慶年間重修,后頹敗。新中國成立后修復。
慷慨獨悲歌,鐘期信為賢。
[詩名] 怨詩楚調示龐主薄鄧治中
[作者] 陶潛
千載朱弦無此悲,欲彈孤絕鬼神疑。
故人舍我歸黃壤,流水高山深相知。
[詩名] 伯牙
[作者] 王安石
[注釋] ●歸黃壤:歸黃泉,即已去世。
匣中綠綺琴,欲撫已絕弦。
問弦何時絕,鐘期謝世年。
[詩名] 放言 十首之一
[作者] 黃庭堅
[注釋] ●綠綺琴:古代名琴,此處喻琴的寶貴。●謝世年: 即去世之年。
終不求人更賞音,只當仰面看山林。
一雙閑手無聊賴,滿地斜陽是此心。
[詩名] 伯牙絕弦圖
[作者] 鄭思肖,字憶翁,號三外野人。福州連江人,宋末太學生。元兵南下,宋亡后,隱居蘇州,終身不娶,氣節高尚。此首詩也即表明自己守志不移,抒寫深沉的故國之情。
一片彈琴石,千秋過客尋。
牙期偶相遇,山水感知音。
大木生虛籟,高臺俯陽陰。
蒼涼懷古意,猿鶴助哀吟。
[詩名] 伯牙臺
[作者] 張維屏,字子樹,號松心子,廣東番禺人,清道光進士,善詩。晚年寫有《三元里行》等著名詩篇。此詩大約是詩人任南康(今江西贛州) 知府時,游漢陽伯牙琴臺所作。
[注釋] ●彈琴石:指伯牙與子期邂逅,奏曲解意之石,即今所存之琴臺。●千秋句:古琴臺千百年來游人如織,到漢陽來的客人無不前來尋古瞻仰的。●牙期:伯牙與子期。●山水:喻伯牙當年所鼓出的《高山流水》琴曲。●大木句:琴臺周圍的大樹在微風中仿佛發出當年伯牙鼓琴的聲音。籟,孔穴發出的聲音,猶指簫聲。●高臺句:琴臺俯視大自然的陰晴變化。●蒼涼二句:詩人悲涼地深深懷念兩位古人,感到就連那猿鶴發出的鳴叫也哀婉動人,附和自己的吟哦感嘆。
琴臺近在漢江邊,獨立蒼茫意惘然。
后世但聞傳古跡,當時誰解重高賢。
桐焦不廢鈞天響,人去空留漱石泉。
此地知音尋不著,乘風海上訪成連。
[詩名] 登伯牙臺
[作者] 劉鶚,字鐵云,別署洪都百煉生,江蘇丹徒 (今鎮江) 人,清末文學家,通數學、醫術、水利等學,官候補知府。著有小說《老殘游記》。
[注釋] ●獨立句:詩人獨自一人登臨古琴臺,憑吊古人,見蒼茫大地,不禁悵惘。●后世二句: 喟嘆后世游人玩賞來古跡,但在高賢 (指伯牙)生前誰又了解和看重他們呢?●桐焦:古琴名。《后漢書·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炊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 ‘焦尾琴’焉。”●鈞天:古仙樂名。此句意思是被當作爛柴燒火的良木尚得一遇知己,變成良琴,奏出鈞天仙樂流響人間。●漱石泉: 飛流漱石之泉。●成連:春秋時人,伯牙的老師。《樂府解題》: “伯牙學琴于成連,三年而成……”
菡萏香消綠葉殘,伯牙琴碎不重彈。
湖山古寺門常掩,風雨荒臺鳥自喧。
新曲譜成翻古調,大橋筑就作弓弦。
長江澎湃東流水,鋼鐵交鳴合唱團。
[詩名] 登古琴臺
[作者] 公木,作于1956年9月。
[注釋] ●菡萏: 荷花。《爾雅·釋草》:“荷,芙蕖,其華菡萏。”●伯牙句:謂當年鐘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絕弦故事。●湖山二句:寫古琴臺之頹敗荒蕪,后來經全面修復,已成為游覽勝地。●大橋: 指橫跨漢陽龜山和武昌蛇山的長江大橋,1955年9月動工,1957年10月通車。●鋼鐵句:長江大橋是長江上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橋身全部為鋼架,故詩人以鋼鐵交鳴贊之。
上一篇:關于描寫《廣西壯族自治區·疊彩山(風洞山)》古詩詞賞析大全
下一篇:關于描寫《四川省·古蜀道》古詩詞賞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