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調·小圣樂 驟雨打新荷
元好問
綠葉陰濃,遍池塘水閣,偏趁涼多。海榴初綻,妖艷噴香羅。老燕攜雛弄語,有高柳鳴蟬相和。驟雨過,珍珠亂糝,打遍新荷。人生有幾,念良辰美景,一夢初過。窮通前定,何用苦張羅。命友邀賓玩賞。對芳尊淺酌低歌。且酩酊,任他兩輪日月,來往如梭。
元好問的這首曲作,是元散曲初期的名作。元人陶宗儀《輟耕錄》卷九:“小圣樂乃小石調曲,元遺山先生好問所制,而名姬多歌之,俗以為‘驟雨打新荷’者是也。”
上半首,描繪夏天帶有特征性的美景。以“池塘水閣”作為觀照景物的中心點,四周“遍”是“綠葉陰濃”,因而“偏趁涼多” (指這里比別處更多涼爽之氣)。再以水閣四周的樹木、鳴禽進行點染,烘托出一片鮮艷、喧鬧的氣氛。樹木則抓住“初綻”火紅、“妖艷噴香羅”的“海榴” (即石榴)和高大紛披的翠柳,鳴禽則抓住“攜雛弄語”、明快呢喃的“老燕”和此唱彼和、熱烈酣叫的“鳴蟬”,已經勾畫出一幅盛夏風景圖。更妙的是,就在此時,一陣“驟雨過”,就像無數的珍珠雜亂地紛撒而來,“打遍新荷”。這一特寫的鏡頭,突出了盛夏的特點,有聲有色,景中有情,使得整個畫面突然生出一片令人爽快的涼意,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
下半首,緊承上半首的鋪墊,抒發了作者樂此不疲、及時行樂的情懷,暗含著對元代現實的不滿。“人生有幾,念良辰美景,一夢初過”,與以上景物描寫形成鮮明比照,是作者面對眼前的“良辰美景”脫口而發的人生感慨,也是作者由金代官宦跌落到亡國平民的心境寫照。作者既無力改變這種滄桑巨變的社會現實,只有以“窮通前定,何用苦張羅”來自寬自慰,看似態度消極,有宿命論思想,實是他昔“通” (達)今“窮” (困)、無可奈何的人生縮影,內含對于元蒙統治者使他命運驟變的無比憤懣之情。于是,能在柳蔭荷香中,邀友弈棋賞景,詩酒相酬,淺斟低唱,適意逍遙,就是最好的消磨歲月的生活方式了。終以“且酩酊,任他兩輪日月,來往如梭”作結,將其謳歌隱逸生活的意趣表達得淋漓盡致。一個“且”字,突出表現了作者難忘世事又不能不借酒澆愁的復雜心態。
元好問此曲,不僅為處于民族壓迫嚴重的元蒙統治下的廣大知識分子開了一條留連詩酒、醉心隱逸的路子,而且為后來的元曲家首樹自然明快、豪俊獷放的曲風,成為金元易代之際從詞到曲演變深化過程中的歷史紀錄。
上一篇:雙調·壽陽曲洞庭秋月(二十四首選十)·馬致遠|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雙調·折桂令自述·喬吉|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