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幹中論目錄序
臣始見館閣及世所有徐幹《中論》二十篇,以謂盡于此。及觀《貞觀政要》,怪太宗稱嘗見幹《中論·復三年喪》篇,而今書此篇缺。因考之《魏志》,見文帝稱幹著《中論》二十余篇,于是知館閣及世所有幹《中論》二十篇者,非全書也。
幹字偉長,北海人,生于漢魏之間。魏文帝稱幹“懷文抱質,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而《先賢行狀》亦稱幹“篤行體道,不耽世榮,魏太祖特旌命之,辭疾不就,后以為上艾長,又以疾不行”。
蓋漢承周衰及秦滅學之余,百氏雜家與圣人之道并傳,學者罕能獨觀于道德之要,而不牽于俗儒之說。至于治心養性、去就語默之際,能不悖于理者,固希矣,況至于魏之濁世哉!幹獨能考六藝,推仲尼、孟軻之旨,述而論之。求其辭,時若有小失者;要其歸,不合于道者少矣。其所得于內者,又能信而充之,逡巡濁世,有去就顯晦之大節。臣始讀其書,察其意而賢之。因其書以求其為人,又知其行之可賢也。惜其有補于世,而識之者少。蓋跡其言行之所至,而以世俗好惡觀之,彼惡足以知其意哉!顧臣之力,豈足以重其書,使學者尊而信之?因校其脫謬,而序其大略,蓋所以致臣之意焉。
茅鹿門曰: 子固于建安七子之中,獨取徐幹,得之,而序文亦屬典刑。
張孝先曰: 徐幹生漢魏之時,獨能考六藝,論著孔孟之旨,且于去就顯晦間饒有大節,真建安七子中尤超然特出者也。篇中謂要其歸多合于道,因其書求其為人,得表微闡幽之意矣。
上一篇:唐宋八大家文鈔《徐孺子祠堂記》原文全文
下一篇:唐宋八大家文鈔《徐泗濠三州節度掌書記廳石記》原文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