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原文|題解|注釋|簡析
天險崤函地①,雄稱古雍州②。
黃河吞岸曲③,華岳掛城頭④。
官道連荊冀⑤,殘碑志漢周⑥。
停車還四望,春草滿山邱⑦。
[注釋]
①崤函: 即崤(xiáo)山和函谷,皆以險要馳名,均在潼關東面。崤山分為東崤和西崤,“東崤長坂數里,峻阜絕澗,車不得方軌。西崤全是石坂十二里,險絕不異東崤” (《元和郡縣圖志》)。函谷亦“實為天險”。參見前李世民《入潼關》注①。
②雍州:古九州之一,包括今陜西省、甘肅省的大部分和青海省的小部分地區。此句是說,潼關以形勢險要稱著于雍州。
③岸曲:即曲岸。《水經注》云:“河在關內,南流潼(通“沖”)激關山。”
④華岳:西岳華山,在潼關西南。
⑤官道: 即關道。荊冀: 荊和冀都是古代九州的州名,荊州在南,冀州在北,此處泛指關東各地。
⑥志:記。漢周:周朝和漢朝。此句是說,在潼關的殘碑記載著周朝和漢朝的故事。
⑦邱:同“丘”。
【題解】
此詩選自《續潼關廳志·藝文志》。
【簡析】
此詩敘寫詩人驅車經過潼關的所見,歌頌了潼關的雄奇和險要。“黃河吞岸曲,華岳掛城頭” 兩句,遠景近景相互迭彰,形象生動,大刀闊斧,不失為大家手筆。結尾兩句,詩人流連忘行,情態可掬,令人神往,也為此詩增輝不少。
上一篇:《潼關》原文|題解|注釋|簡析
下一篇:《潼關》原文|題解|注釋|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