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濤
其八
名山許游未許畫,畫必似之山必怪。
變幻神奇懵懂間①,不似似之當下拜。
心與峰期眼乍飛,筆游理斗使無礙。
昔時曾踏最高巔,至今未了無聲債②。
其九
天地渾熔一氣,再分風雨四時。
明暗高低遠近,不似之似似之。
【注釋】
①懵(meng)懂:模糊,不明白。②無聲債:指畫債。《宣和畫譜》卷二○:“畫,亦野王無聲詩也。”
【評說】
這兩首詩選自石濤《大滌子題畫詩跋》卷一。
黃賓虹曾說:“畫有三:一、絕似物象者,此欺世盜名之畫;二、絕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寫意,魚目混珠,亦欺世盜名之畫;三、惟絕似又絕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畫。”“作畫當以不似之似為真似。”(《黃賓虹畫語錄》)
其實,“不似之似”這一命題濫觴極早。東晉顧愷之首先提出“以形寫神”,以為形若離開神,則斷無生機。歐陽修在《題盤車圖詩》中則更明確提出“古畫畫意不畫形”,“忘形得意知者寡”。這一傳統一直為文士所重,宋元以來,文人畫通常追求“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的境界。(倪云林《清閟閣遺稿》)明人王紱《書畫傳習錄》則提出了“不似之似”這一命題:“古人所云不求形似者,不似之似也。”到了石濤手中,對前人的理論加以總結和提高,使之成為中國畫史上的一個重要命題。
在前一首詩中,他以為要創作出山水佳作,應有較多的游歷,但所見之景并不能全盤移入畫面,如果只求表面“形似”,山川萬物就會因徒得外形而抱怨嗔怪。而事實上,這也不可能,大自然從混沌一片,到分出春夏秋冬,風雨陰晴,可謂千姿百態,氣象萬千,更加上光線明暗、位置地形的高低遠近,要窮形畢相幾近神話。所以,高明的畫手唯以“不似似之”,著力表現山水景物變幻離奇的神態和內在生命力,此時,山水也會因此而欣喜若狂,俯首下拜。當時不少畫匠,卻未能悟到這一層,對此,石濤深有感觸:“書畫非小道,世人形似耳。”(《春江圖》,見《大滌子題畫詩跋》卷一)如僅限于“形似”,原非小道之書畫也終將墮落為“小道”,而失去其審美價值。針對這一現實,石濤不僅在理論上作出了闡釋,更以創作實踐揚其波瀾,觀其所畫黃山,不一定畫一時一地之實景,而是抓住實景的主要“神髓”,大膽剪裁集中。對此,他自己有過一段說明:“余得黃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與昔時所游神會之也。”
上一篇:《題畫山水十首(選一)》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畫帳二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