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魚木寨
位于湖北省利川西部,距四川萬縣市港口50公里,地處三一八國道線利(利川)萬(萬縣)公路途中,風景區總面積20平方公里。其內古墓群、古棧道、山寨卡門、瀑布等奇觀富有神奇的色彩。據傳,古代馬、譚兩大土司連年征戰,馬土司困守山寨,譚土司久攻不下,一日馬土司從魚木寨洞拋下活魚無數,落于譚土司帳前樹上,譚土司見魚興嘆:“吾克此寨,如緣木求魚也!”魚木寨也因此而得名。寨內現有清代碑墓十座,碑高一般都在5米以上,最大的數成永高夫婦墓,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該墓共三門二進,占地100平方米,墓碑石工精細,技藝高超,刻有花鳥人物90余件。墓前碑高5.2米,寬5.3米。魚木寨寨樓突兀于萬山叢中,兩邊萬丈懸崖,中間寨門僅容一人通過。“三陽關”卡門、“亮梯子”古棧道鑿于絕壁之上,地勢險要。“雞頭溝”瀑布高達百余米,氣勢磅礴,飛瀑成霧。是鄂西邊陲的旅游佳地。
〔現代散文〕 人們說魚木寨既是“世外桃源”,又是典型的土家人建筑群落,還是個古代兵家必爭之地。禁不住好奇的誘惑,我們一清早便奔向魚木寨,在利川市大興鄉鄉政府下車后,走約十華里的山路,踏上那條楚蜀要道,不是橫穿深澗,就是翻越峻嶺,足以領略“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之艱險。臨近山寨,峭壁上一石突兀,重數噸,謂之“石鼓”,與遙相呼應的“銅鑼”匹配,不禁令你想到那戰鼓雷鳴、萬馬齊嘯的磅礴之勢。大概這便是魚木寨的防守前陣了。
山勢逐漸緊縮,路基逐漸狹窄起來,待到寨門,石道僅盈一米,四周峽谷萬丈,石巖刀削斧斬。“轟”“轟”“轟”三聲炮響,魚木寨寨門徐徐打開,嗩吶開道,兩旁的村民們身著土家族衣服,手捧花襪底板列隊歡迎我們的到來,在村長的帶領下,我們進入了村寨。
邁進寨門,陡然之間,出現在眼前的卻是另一番景象。平地舒展,山上的奇花異石玲瓏別致。放眼遠觀,山脈層層疊疊,山際輪廓甚為分明。田間的油菜花飄來陣陣清香,土家吊腳樓里飄出裊裊青煙,山泉清冽甘口,白練似的瀑布從30余米的高處跌下,濺起陣陣水霧像輕紗一樣,仿佛就要罩你于其間。可謂山得水水而活,水依山而嬌。不入寨門,誰會想到這山寨竟擁有200畝耕地,569口人呢?種田栽茶的山民們不出寨門便能自給自足,一切都顯得那么古樸、靜謐。
寨堡內數以百計的石碑立于路口,矗于山頂,藏在叢林,掩在屋內。或圓拱、或平臥、或直立;石碑上飛禽走獸、花卉人物應有盡有,雕琢細膩,多屬雙層鏤空的上乘之作。其碑文內容豐富,書法、史料、墓志比比皆是,下筆雋永,落刀精致。有關學者認為,在中南地區,如此規模的墓碑群已是鳳毛麟角了。
穿過墓碑石林,不覺已到寨子西北面的古棧道之上。向下俯視,山梁上的層層梯田繞梁盤溝,盡在眼前。這里,春來山水似明鏡,夏日綠浪翻滾,秋天滿畈金波,冬里銀裝素裹,不能不說是利川高山田園風光的一個縮影。
古棧道底端的村民要出寨門,得過幾道之字拐,爬5000余級石階,盡管是在絕壁上鑿眼,在懸崖上嵌半截石條,肩挑背馱的村民們爬起來卻是那般的悠悠自得,怪不得寨里人在石碑上自詠道:“鳳舞鸞翔拱福穴,龜吟虎嘯護佳城”,“只在此山其身也榮。”
入夜,在燃燒著柴禾的火坑邊,聽魚木寨老人講述它古老而有趣的故事,品嘗那甜甜的、粘粘的醪糟糯米湯圓,吃那回腸蕩氣、余味深長的土臘肉,用小土碗一碗碗地和村寨男人對飲,看山寨妹子穿絲線軋襪底,好一個令人動心的夜生活。第二天清晨,上路,山寨人會送你很遠,嘴里連念“下回又來喲”,以至于我們直犯嘀咕:根本不想走哩!
(陳宗玖 王峰)
〔民間文學〕 魚木寨附近有一銅鑼與石鼓遙相呼應。遠古時期,人們突然聽到從天空中傳來由遠而近的鑼鼓聲,聲響愈來愈大,接著就是洪亮的說話聲:“銅鑼對石鼓,金銀五萬五,有人能識破,買個重慶府。”以后,每三天鑼鼓響一次,天空的說話聲,也同時傳出一次,據說那是廩君顯靈。
銅鑼關下住著兄弟倆,哥哥叫陳巧,弟弟叫陳實。兄弟倆覺得這件事非常奇怪,商量一起上山去問老帕普。于是帶上干糧,走了三天三夜,終于走到了銅鑼關峰頂一座關廟前,向著天空作揖磕頭,訴說這樁奇怪的事,打聽破石鼓的道門。那老帕普站立廟門,不聲不響,做了一個挖地的動作后,一股煙霧,閃身不見了。
陳巧心想,“這個手勢是打鐵。對了,找個鐵匠打把大鑰匙去開石鼓,這個謎不能讓弟弟曉得。”
弟弟陳實反復默念了老帕普的手勢,心想:“大概叫我開山造田吧!”
陳巧走進鐵匠鋪,要鐵匠給他一把55斤重的鑰匙。鐵匠問他有什么用,他說:“用來打開石鼓!”鐵匠說:“鑰匙我打不成,你去請我師傅打吧!他住在東南方,到那里要走三年零六個月。”陳巧就向東南方奔去了。
弟弟陳實回到家里,他把家里所有的廢鐵背到鐵匠鋪,請求鐵匠給他打一把18斤重的大錘,10斤重的挖鋤,8斤重的刨鋤,鐵匠問他做什么用?陳實說:“開山造田!”鐵匠當天打起了這三樣東西。陳實背回到家,裝上把子。第二天清早就開山造田了。不久就開出一塊塊的農田,第一年收了30石谷子,三年收了百石谷,真把個陳實樂壞了,他越干越起勁,田也越開越多。
陳巧走了三年零六個月,找到了那老鐵匠,要他打一把55斤重的鑰匙,那師傅搖頭說:“從盤古開天起都沒聽說過開石鼓要鑰匙,打不成!”陳巧聽罷,心焦無奈,忽然發現那師傅的大錘把鋼都打扁了。他想:打得扁鋼,難道打不開石鼓嗎?趁沒人時,他扛起大錘就往回跑。
第四年冬天,陳實要造一塊大田,他刨出了一墩很大的石頭,一心要打碎它,拿來大錘子。頭天打了一整天,也沒有打下一塊來。第二天仍如此。第三天他使盡全力打去。這時一股青煙騰起,煙幕飄落下來,出現了一位美貌如仙的少女,對他說:“我是廩君的女兒,隨土地公公在這里等了4年,今日與你成親!”陳實將她帶回家去結為夫妻,起早摸黑又干了7年,開山造田四百余畝,家中金銀用不完,糧食堆滿倉,可真買得起重慶府呢!
陳巧回來,爬上石鼓,看見上面有條裂縫就是一錘,也巧,這一錘真是打張開了。他高興得不得了,第二錘打下去,石鼓冒出火星和濃煙來,把他和錘子一并關了進去。
現在,石鼓下面還墊著一塊活石板,上面還有一條縫。用手按一下,它就搖動,但要搬動或推倒它,那是沒法搬倒的,傳說這條縫是留給鼓里的陳巧出氣的。
(曾國操 整理)
上一篇:描寫《關陵》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半湯風景區》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