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業
玉關秋盡雁來天,磧里明駝路幾千。
夜半李陵臺上月,可能還似漢宮圓?
這首《出塞》是詠王昭君的。昭君和親的本事并不復雜,據《漢書·元帝紀》載,竟寧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表示愿意作漢朝的女婿,于是元帝就將宮女昭君嫁給了他。后來,這一故事在民間流傳,經過敷演加工,逐漸完整,而且越來越具有悲劇的色彩,王昭君亦成為一個懷才不遇,而有剛正品格的人物典型。歷代詠唱王昭君的詩篇相當多,詩人們就其人其事,各抒情志,出現了不少的名篇。吳偉業的這首絕句亦是以王昭君為題材的有名篇章之一,它突出卻又十分委婉地抒寫了王昭君遠嫁匈奴后,對于故國的繾綣之情。
首句描寫邊塞暮秋景色,而選取了“雁連天”的特寫鏡頭,把昭君思戀故國,渴望回歸的心情包容無遺。這連天的大雁,可否為我傳個信呢?“磧里明駝路幾千?!甭吠具b遙,這個愿望只怕是不能夠實現的了。首句融情于景中,而此句則直抒胸臆?!按儭?,即沙漠;明駝,為善行的駱駝。瀚海茫茫,明駝尚且走不到盡頭,何況是她王昭君了。內心的哀怨、凄楚于此可以想見。
三、四句的抒情更為委曲婉轉,詩人突出表現由于主觀心態的變化,而致使客觀景物產生某種差異的現象,從而把王昭君對于故國那種執著的、濃烈的思戀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唐王渙的《惆悵詩》曾以夢境的描寫表達王昭君的故國之思,所言“夢里分明入漢宮,覺來燈背錦屏空”,對比甚為強烈,然而,“分明入漢宮”畢竟是在“夢里”,而吳偉業所敘說的“夜半李陵臺上月”卻是真實的存在,王昭君亦明明處于清醒狀態,然而,景卻因情而變,“可能還似漢宮圓?”那一輪圓月,在昭君的眼中變缺了。這樣的表現較之王渙又更進了一層,吳偉業對于昭君心理的這一深層挖掘,不但說明了他對于昭君內心世界的透徹理解,寫出了她的沉重精神壓力,寫出了她的悲苦命運,同時,也寄托了詩人自己對于前朝的一種無可排解的追戀。正因為觸動了詩人的這一情懷,詩篇的感情也就格外的強烈,感嘆句、反詰句的交替使用,正是為了表達這種激蕩的感情波濤,感人的藝術力量亦由此而生。
上一篇:林古度《吉祥寺古梅》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周亮工《榆錢》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