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鏡樓
位于宜賓市區(qū)金沙江、岷江匯合口河岸上的王爺廟旁。建于何年,無史籍可考。現(xiàn)已廢圮。夾鏡樓原為兩層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的方形樓閣。造型別致,古樸典雅,畫棟雕梁,飛檐翹角。登樓可憑欄觀賞“雙江映月”勝景。金沙江水挾沙裹金,從上游云南奔騰而下,岷江水碧波如鏡,由樂山緩緩涌來,形成三江口。皓月當空,皎潔的月亮倒映在金沙江、岷江匯合的夾縫中,形如夾鏡。此時,呈現(xiàn)出黃浪碧波。“涇渭分明”的雙江映月水域景觀,甚為壯麗。古人把月謂鏡,故樓謂夾鏡樓。“雙江映月”為宜賓八景之一。宜賓市人民政府決定恢復(fù)夾鏡樓,為歷史文化名城重添光彩。
〔古詩文賞析〕夾鏡樓遠眺清·邱晉成
馬湖江口最高樓,風(fēng)景清妍豁遠眸。
星嵯峨皆北向,云濤澎湃自東流。
畫欄一帶水邊寺,柔櫓數(shù)聲煙外舟。
誰愛晚來山吐月,波光搖漾動金蚪。
萬里長江第一城的宜賓,在長江、金沙江(古稱馬湖江)、岷江匯合處的江岸,高聳著一座雕梁畫棟的宏偉高樓——夾鏡樓。它是一處大自然的山水風(fēng)光與古建筑藝術(shù)融合得如此美妙的景觀,“夾鏡”二字是前人恰切地運用李白“兩水夾明鏡”的詩句,非常形象地突出了月亮映在三江口時恰如明鏡一般。這就是長江之頭山水景觀的一大特色。
當詩人在月出于東山之上的夜晚,被這富有詩情畫意的幽靜美景所感動就抒寫了這首風(fēng)光清麗,富有情趣的七言律詩。
首聯(lián)二句,寫了詩人在月明之夜,登上了風(fēng)景如畫的江口高樓,憑欄遠眺江上風(fēng)光即展現(xiàn)眼前,此時夜色已濃,遠遠的小丘竹樹,鴉雀無聲,帆影已息,但在星月之下視野卻是那樣開闊,廣遠的江面呈現(xiàn)出一種萬籟俱寂的清幽美感。
頷聯(lián)二句,展開了視線,遠望目之所及大江之南的遠山巍峨高聳,是有名的八景之一“七星煥彩”的“七星山”影。黑色的古塔,依然靜靜地筆立在七星峰頂。江面的浪濤在月光下不斷地奔流著滔滔東去。
頸聯(lián)二句,從周圍環(huán)視,在月夜朦朧中,因詩人對于故鄉(xiāng)的一些禪林寺廟所在是較熟悉的,故爾也從夾鏡樓遠遠依稀看見隔著岷江的東山之麓的“江邊睡佛寺”,“二郎廟”等的雕梁畫棟,燈火明滅。樓臺近處的合江口處,煙波之外,還浮動著夜捕的漁舟,傳來劃動著的幾許槳聲。在萬籟無聲中增加了幾分觸人遐想的輕細音色。
這時夾鏡樓前,遠山近水,水邊山寺,濤聲槳聲,溶為一個在月光之下,已夠迷人的夜色蒼茫的美妙畫面。然而在尾聯(lián)的結(jié)句,對當前月下的光色,更寫出了一個使人驚異,嘆為奇觀的波光美景。詩人感嘆道,本來任何人都愛看黃昏時月出于東山之上緩緩浮動,款款上升的自然景觀,可是這三江口處,在匯成的一泓廣闊水面,卻被已漸漸升起的月光,形成水光,波光溶匯成復(fù)雜閃動的光色,在某些角度既可看見天上、水上,雙月共現(xiàn)的月華;水面上,當江水流逝,在月光照射的浪濤波光動蕩閃爍著時,就出現(xiàn)了萬點金光,燦爛群星,隨波浮搖;隨著長流水勢,又形成若干小小金龍?zhí)S水上,煞是好看。
全詩特色,是運用各聯(lián)逐層遞進,充分描繪了夾鏡樓前,三江口上,四圍的山光、水色、月影、波形、濤聲、槳聲。雖在月光靜夜中,卻寫得那樣有聲有色,有光有影,確是把長江之頭第一自然景觀,用如此精煉優(yōu)美的詩歌語言,抓住重點特色,只八句話就充分表現(xiàn)出來,使人感到意境清遠,情趣盎然。
夾鏡樓原在城東江岸,三江口處禹王宮內(nèi),層樓高聳,畫棟雕梁,憑窗可以望遠。合江處,文獻上早載有宜賓八景的“江樓夜月”,“雙江秋漲”二景;春、秋期間雙江匯處,青黃分明,又呈奇景,匯為長江后,即滔滔東逝。詩人在詩中雖僅描寫了月夜風(fēng)光,卻已把它的重要特色突出了。
(熊明宣)
上一篇:描寫《太湖風(fēng)景名勝區(qū)》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姥山》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