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架林區·燕天云海》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神農架林區中部,距林海石城松柏鎮約50公里,是鄂西南北交通之要沖。燕天指燕子埡、天門埡一帶。有二○九國道公路穿埡而過,海拔2328米的天門埡口是這條國道線上的制高點。燕天段公路的兩側,是由燕子埡、天門埡、黃龍堰和太平埡四峰相對所構成的紫竹河谷地。河谷呈箕形展開,深奧無比。每當大雨過后,云霧便灌聚在谷地上空,形成茫茫云海。夏季偶爾還能見到佛光。這一帶是神農架的旅游勝地之一,自然景觀密集。主要有碧波萬頃的燕子埡,金燕戲飛的燕子洞,云海佛光的天門埡,林海陳兵的劉享寨,還有洞天塔群的山寶洞,神話色彩的會仙橋,炎帝著書的神農亭等。不少歷代文人來此漫游,留下了許多遺跡。近幾年,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這里正以它幽深奇特的自然景觀吸引著眾多的游客。
〔現代散文〕 蜿蜒曲折的房(縣)興(山)公路,由北向南延伸到神農架林區的群山峻嶺之中。一輛綠色的北京牌吉普車在公路上奔馳,車與山嵐混于一色。來到這條干線公路的最高處,同車的人告訴我,神農架中心風景區——燕子埡到了!
燕子埡因有一個神奇的燕子洞而得名。洞內棲息著成千上萬的短嘴金絲燕,山野間可見成群的燕子穿梭飛舞。游人從此過,如在畫中行。由公路上坡約50米,便到燕子洞口,洞上百丈峭壁,蒼松翠柏從崖縫中伸出,風吹枝搖,好像在招手迎接遠方的來客。洞中景色絕佳,深不可測。進入洞里,前廳頗寬,可容數百人。入內即窄漸暗,頓感飛燕掠耳,吱吱有聲,再進不見燕子,卻聞滴水如琴;走進半里多路,洞體不能容人,只聽流水潺潺。爬過最窄處,即又豁然開朗。只見洞中石鐘乳倒垂,如各式吊燈;石柱挺立,似破土巨筍;累累峭巖,千姿百態,有的像爬墻的壁虎,有的像覓食的松鼠,有的像騰飛的山鷹,有的像受驚的野兔。繼續前行,可見一大水潭橫住去路,大小不一的石乳倒垂于水面上,仿佛形態各異的少女翩翩起舞。置身洞中,如臨仙境。
燕子埡口風光秀麗,景色迷人。向北望,有座奇特的山寶洞。洞口朝南海拔1800米左右。洞內有四廳,皆多白色石柱,形如寶塔,秀雅壯觀。尤以二廳內的大寶塔、石羅漢和石臥獅為絕。相傳此洞乃炎帝神農當年行宮,盧陵王李顯在此祈教復國登基大計。就近看,會仙橋猶如彩練橫空,把大小燕子山緊緊相連。山梁上建有色調鮮明、典雅別致的神農亭,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從公路上會仙橋,得登300級石階。兩旁林木參天,鳥語花香,古松立崖,笑迎賓客。此處海拔較高,常有云霧繚繞,故稱“登云梯”。人行其上,有“舉步上青天”的感覺。登上橋亭,舉目乍看,只見青山滴翠,云生紫煙。回首細望,另是一番景象:金燕飛舞,穿洞進出,高翔低回,敏捷靈巧。如遇雨過天晴,燕群穿陽破霧,剪云裁霞,翱翔沖跌。青山、紫云、金燕,相映成趣,好一幅色彩斑斕的圖畫!
從燕子埡南行2公里,即至天門埡。這燕子埡奇觀最迷人的要數云海佛光。每逢雨過初晴,從燕子埡到太平埡,每道山褶里都飄流著一條銀河,皆自天而降,穿林而瀉,落入紫竹河谷,激起水花四濺,涌現重重煙霧,在陽光的照射下形成白絮般的云海。叢叢峰林浮露于滾滾云海之上,仿佛散布在大海中的蓬萊仙境,若隱若現,無限風光,使人賞心悅目。更有甚者,是夏季的日出日落之時,云海上偶爾出現的一輪五彩光環,環中似有人影晃動,佛輦滾動,這就是舉世罕見的云海佛光。
站在天門埡口,仰望東南,只見劉享寨翹首挺立。據《房縣志》記載,這里是清政府為了清剿白蓮教農民起義軍,派大將劉享結寨設防的地方,故得名劉享寨。西麓的天門埡道班有小路可達山頂,一路上群峰逶迤,隘口眾多,杉樹密布,大樹參天。有一段開闊處,散落著一些奇形怪石,有如石鎖、石桌、石凳,相傳是劉享的跑馬道和演武廳遺址。再穿過僅3米寬的嶺中走廊,是一陡壁四豎的小坪,傳說是劉享府址。每當雨住轉晴,山上云蒸霞蔚,山如列島,猶似仙境;若夜宿山上,凌晨東矚,一輪紅日沖破迷霧流云,金光萬道,噴薄而出,分外迷人。
(曹祥本)
〔民間文學〕 一日,神農氏忽聞向導營來報,說營地附近發現了一位白發仙翁,終日東尋西找的,似乎對香柏樹倍感興趣。他好生奇怪,莫非又來了位志同道合者?遂快馬加鞭,要去弄個明白。
神農氏的向導營是由一萬只金絲神燕組成的,別看它們貌不驚人,一對小眼卻有非凡的辨向能力。在高山迷霧中行進,有它們做向導,就絕不會迷失方向。它們被神農氏安排在行宮背面的一處大巖洞里,這個洞后來便因此而名燕子洞,洞旁的山埡也因此而稱燕子埡了。
燕子埡高高聳立在云端。周圍怪石嶙峋,古木參天,最為珍貴的是香柏。香柏不僅是一種香料,還有驅臭敗毒的藥用價值,能消烏煙瘴氣。因為十分難得,所以神農氏特命向導營嚴加保護。
神農氏來到燕子埡上,隱蔽在草叢中,等候老翁的到來。不一會兒,果見一位仙翁,手拄拐杖,蹣跚而至。他徑直攀向香柏樹,摸了又摸,聞了又聞,沉思了許久,終于下定決心,開始采挖起來。
神農氏認出來了,來者不是別人,正是太上老君!神農氏猜出來了,老君采挖香柏,不為別的,而是替玉皇大帝煉長生不老仙丹!
太上老君住在燕子埡南邊的老君山上。他遍采金石和奇藥,煉制長生不老丹,已煉了九九八千一百個春秋,仍未煉成功。他估計可能是還缺乏什么原料,發現香柏幽香襲人,便來到了燕子埡。
神農氏正想勸勸老君,今天正好碰上,于是急忙迎上前去。
“啊!原來是炎帝老弟。為兄正想找你求教呢!”老君問道,“再加香柏這味藥料,能否煉成仙丹?”
“一應藥物,都只能防病治病,延年益壽,怎能使人長生不老?”
“照此說來,為兄這么多年豈不是做了件大傻事?”
“也不全傻!不是積累了豐富的冶煉經驗嗎?”
老君似乎悟出了真諦,他當即邀神農氏一同回到老君山,把自己采煉的奇藥和培植的珍草全部獻給了神農氏。
后來,人們在神農氏與老君相會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凌空飛渡的石橋,稱為會仙橋。至今,這座橋還高懸在燕子埡上。老君煉金爐的遺址也保存在老君山上。
(陳人麟)
上一篇:詠《鎮江·焦山》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鐘山風景名勝區·玄武湖》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