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詩
(其五)
逸翮思拂霄,迅足羨遠游。
清源無增瀾,安得運吞舟?
珪璋雖特達,明月難暗投。
潛穎怨清陽,陵苕哀素秋。
悲來惻丹心,零淚緣纓流。
這是《游仙詩》的第五首。詩人引用一連串典故和比喻,抒寫才德之士向往游仙,由于不容人間,備受壓抑。它壯思悲緒,幽憤深哀,而典雅清麗,音韻悠揚,獨具悲放哀婉的風格。
詩以高舉遠游開頭,顯出游仙實懷壯思,如同大鳥駿馬,向往高遠,出于本性素愿。而人間狹小,就象清清源泉,掀不起波瀾,吞舟的大魚不能在這小水里容身游泳。顯然,這“清源”喻指隱士棲居的山林,表示無意隱逸。再說做官富貴,手拿珪璋朝見王后,固然不錯,然而即使是珍貴的明珠,如果在黑暗中投送給人,也難免遭到拒絕,甚至仇視,不得知遇。所以在人間追求富貴,是有識之士不為的。因此,就象潛生結實的小草埋怨春天陽光照耀不到,攀緣爬生的陵苕就怕秋天寒氣一旦來到,人間隱淪和富貴都各有哀怨。想到這一切,詩人赤誠的心里涌起悲哀惻隱之情,眼淚止不住流了下來。不計典故,詩的大意如此,已經相當明顯地表露出詩的主題思想是悲傷人間仕隱二途都是坎坷不平,狹窄不容的,因而志向遠大之士便向往游仙。
但是,這詩是用了一系列成語典故的,尤其是中間六句。如果了解它們所用典故,可以進一步欣賞它的藝術特色。 “清源”二句用了兩個典故。楚辭《招隱士》說: “山氣巃嵸兮石嵯峨,溪谷嶄巖兮水增波。兮石嵯峨,溪谷嶄巖兮水增波?!痹切稳蓦[居的山水景象,山高水險,非人住處。這里引申發揮,以為最好隱居處所是最清潔的泉水源頭,但那里卻沒有足以掀起波瀾的大水。《韓詩外傳》卷六第十四章引用孟子說,“吞舟之魚不居潛澤,度量之士不居污世”。這里也作了發揮,認為“吞舟之魚”、“度量之士”不但不居“潛澤”、“污世”,以免困頓失意,而且無從隱逸。這就突出了人間無容身之地,只得另找出路,歸趨游仙。“珪璋”二句也用了兩個典故?!矮曡啊笔怯裰贫Y器,士大夫執以朝見天子、皇后的。孔子說:“珪璋特達,德也?!?《禮記,聘義》)認為珪璋具有非常通達的效用,因為它顯示執珪璋者的品德。這里用意有兩層:一是圣人說過,通達顯貴的大官是有德的;二是有的貴達顯宦雖然有德。但是,實際卻往往別樣。漢初鄒陽投奔梁孝王,被嫉才者誣陷入獄。鄒陽在獄中上書自明,其中說: “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眾莫不按劍相眄者,何則?無因而致前也。”有才而無路,其實坎坷,做官并不通達。這里用意也有兩層:一是鄒陽被誣即為一例;二是鄒陽的比喻有一般意義。這就既否定了圣人訓導,又否定了人間仕途。 “潛穎”二句是化用晉初鄒湛《游仙詩》的名句: “潛穎隱九泉,女蘿緣高松。”原意是形容寒士或埋沒,或高攀。這里改“女蘿”為“陵苕”,不用木本藤蘿,而用攀緣小草突出寒門庶族的低微軟弱;同時強調對大自然的哀怨,寄托皇恩不到寒庶,高攀不免摧折的感慨。這就更為鮮明地諷刺了門閥統治下的人間,寒庶絕無通途。由此可見,詩人用典故不僅是精煉語言,更含有歷史的感慨和激憤的議論,既暗示人間仕隱古來都非坦途,又委婉譏刺儒家圣訓,還突出了西晉門閥統治的黑暗。而用典的手法不一,正用反用,活用化用,得心應手,各臻其妙;引申發揮,恰到好處。所以它使悲放的情思表現得委曲婉轉,而詩歌語言也因此顯出典雅而清麗,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
上一篇:游仙詩|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游仙詩|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