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大王洞》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貴池市牌樓鎮大山村。古稱穿山洞。后因洞旁建有忠佑大王廟,改稱為大王洞,洞內干線總長二千余米,面積達數萬平方米,奇景天成。北宋名臣滕宗諒和詩人梅堯臣曾同游探幽,賦詩唱和。大王洞游覽區,由大王洞府、天橋奇觀、神仙河谷、高山平湖四個景區組成。洞府分五個大廳,上百個景點,主要景觀有“飛瀑迎賓”、“鳳雞金山”、“古松夕照”、“龍湖曲橋”、“大王神像”、“神龍戲水”、“定海神針”等。洞外有兩座天然石灰拱橋凌空飛架,氣勢磅礴。一名天橋,長68米,寬16米,高40米,橋面連接公路,穹頂鐘乳懸掛,橋下清泉淙淙。不遠處又一巖橋,稱通天橋,一端高架半山,一端伸向洞口,橋體高大險峻、雄偉壯觀,橋底奇巖怪石,神奇幽幻。一條山溪流過天橋與洞府間的一片幽谷盆地,稱作“神仙河谷”。這里風光迷人,優雅俗脫。由大王洞地下洞河水注入穿山水庫而形成的湖面,水清如鏡,青山懷抱,環境優美。
〔古詩文賞析〕 和滕公游穿山洞 宋·梅堯臣
洞口水石淺,潺潺瀉綠蒲。
緣溪進巖竇,陰里人境殊。
中言有物怪,蟠蟄春來蘇。
霖雨雖有意,風雷莫肯扶。
風霜自鼓蕩,不久當何如?
欣幸禪林近,鐘梵來有無。
回策歷幽境,衣香草露濡。
老僧長松下,麇鹿與之俱。
溪云時見起,山鳥自相呼。
羨爾得茲樂,何用勞形軀。
宋景佑年間(1034年——1037年),被貶到池州來景臨釀御酒的進士滕宗諒(字子京)與建德縣令梅堯世(字圣俞)曾同游大王洞(古稱穿山洞)賦詩唱和,滕子京賦七絕《題穿山洞》:
洞戶千年叫不開,白云無主自徘徊。
只因種玉人歸后,一閉春風待我來。
梅堯臣以《和滕公游穿山洞》五古和之。整個詩一氣呵成,以形狀、姿態、顏色、聲音等各方面予自然山水洞風景以細致的刻畫,立體性地突現山水洞的風貌,使讀者感受到江南風光誘人的魅力。語言平實,無雕琢之痕跡,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前四句寫未進洞之前的所見,從細微處刻畫出洞前的淺水潺潺地從綠蔭中流進洞內,映襯出詩人與滕公同游的輕松疏淡,為大自然風光所陶醉的心情。接著詩人筆鋒一轉,向讀者交待穿山洞的來歷。民間文學流傳著“白犬化龍”而形成的穿山洞,詩人僅用“中言有物怪”就向讀者作了交待。“怪物”在洞內只有春季到來,萬物復蘇時才醒來。“霖雨”、“風雷”都是物怪的幫手,它們是否“有意”來“肯扶”呢,只有身臨其境到洞中去探幽才能知曉。詩人這時把我們帶進了一個遐想的天地,是否有人去進洞看過:“欣幸禪林近,鐘梵來有無”。原來此處有“禪林”,寺中的鐘聲和前來進香的香客點燃的香煙時隱時現在游人面前,它說明并沒有什么“怪物”。詩的后八句寫詩人與滕公游完洞中景色后洞外所看到的自然景色。“回策歷幽境,衣香草露濡。老僧長松下,麇鹿與之俱。”游罷穿山洞回頭想想自己所經歷的幽境,身上沾染洞中的墨香被路上的“草露”所濡而使墨顯得更加香氣四溢;路旁的老僧在長松下與麋鹿一起玩耍,顯示出人與大自然的融洽,也反映當時社會的政治安定,人們安居樂業的懷景。“溪云時見起,山鳥自相呼。”在崎嶇的山道,清淺的溪水隨著白云的飄動而時隱時現,山中的鳥雀也在互相追逐、鳴唱,象是為凱旋歸來的英難歌唱。詩人從溪水的聲響,時起的白云,爭鳴的山鳥雀,幽靜的洞中得到了美好的享受。這里的春光美景,使自己游洞的疲勞一掃而空。這首詩,語言平淡自然,通俗易懂,不加修飾。在平淡質樸之中透出深遠的意蘊。全詩情景交融,富于詩情畫意;敘事、抒情、說明融為一體,有著沁人心脾的藝術感染力。
(杜根源)
〔現代散文〕 到大王洞游覽最好是夏天,因為洞里有天然的空調機,始終恒溫。
車過牌樓,沿著七公里的盤山公路逶迤面上,就到了大王洞風景區。下車后由入勝門順著通往洞府的小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層次跌宕,相映成趣的自然風光。俯看溪水縈徊,石路盤旋,峰巒起伏,仰望茶園梯田,茂林修竹白云春家。行不多遠,沿著石級走下幽谷入神仙濠,這是一條用大大小小的卵石鋪壘而成的河道,河床崎嶇崢嶸,亂石壘壘。大的似小山,小的如雞蛋,有水不能行舟,枯水無法通車,是一條險惡卻又幽雅迷人的山澗,充滿神秘,富有詩意的深山溪流。過渡仙橋,金雞巖,壯麗高大的天橋奇觀橫亙于前,成為進入洞府仙境的巨大山門,其跨度凈空30余米,高40米,深68米。橋上可以行車,橋下神仙濠淙淙清泉,終年不涸。我有幸趕上汛期,只見山洪湍急,氣勢澎湃。橋中霞光燈火,倒映水中仿佛繁星閃爍,撲朔迷離。橋身的巨巖縫中,老樹虬生,古藤攀繞,盤根錯節。古樸典雅。橋洞四周,鐘乳如云,倒懸穹頂。如獅如象,如人如猴,各具巧姿憨態,仿佛呼之欲出。從橋底向上只見橢圓形的天窗,漏下一片藍天白云,平添一番情趣,雅稱“小西天”。橋前一株高達30余米的連理樹,軀干粗直挺拔,枝干長短相同,粗細均勻,且伸向同一方向,恰似一對情人翩翩起舞。
出天橋,步入神仙河谷,跨蓮花樁,天地豁然開朗。這里四壁環山,怪石聳立,濃蔭蔽日,溪水潺潺,鳥語花香。“仙鶴松”展翅欲飛,“結義樹”緊簇相連,天書崖、醉仙臺、霹靂石等使人目不暇接。海螺峰上有趙樸初先生書寫的“大王洞”三個遒勁有力的大字。通幽橋,聽琴橋橫跨溪水之上,頗有小橋流水之古風。
接近洞府,又有一座天生橋凌空飛跨,號稱“通天橋”。此橋橫架于兩峰之間,遠看如一道飛落的彩虹,氣勢雄偉,游人通過此橋才能進入洞內。
我們由“飛瀑迎賓”入洞天水府,過觀瀑樓,府門橋,鷹龜護門。跨迎賓橋,觀長廊壁畫,進入寬敞典雅、富麗堂皇的第一景區:鳳殿共有宮門玉屏、寶蓮宮燈、金山瓊樹、仙蚌藏金花、鳳鳴金山、鳳閣玉帳、眾仙迎鳳閣、古松夕照八景。
出鳳殿,過峽谷,攀31級鐵架云梯,經藏玉樓便進入第二景區龍宮。它是大王洞中最大的主廳,氣勢浩蕩,雄偉壯觀。宮頂之上有九道條狀的鐘乳群恰似九條巨龍在騰云駕霧。我們漫步在龍湖的曲橋上,只見回廊欄桿上燈光閃爍,倒映湖中。似游龍戲水,如繁星點點,水天相映,變幻無窮。三奇石(墨香石、香鯽石,神娃石)栩栩如生,九朵荷花競相開放,過曲橋,依次可見海底石花,云崖飛瀑,水怪服法,玉龍吐珠等勝景。
大王洞目前只有“鳳殿”、“龍宮”兩個景點對外開放。尚待開發的“天國”、“銀河”、“瑤池”3個景區仍在開發之中。如果您下次再來游覽定會飽覽它更加美麗的風光。
(曉渡)
〔民間文學〕 貴池青螺山原本沒有洞,那怎么出來一個偌大神秘莫測的大王洞呢?
相傳,盛極一時的唐王朝衰亡之后,五代十國群雄紛起,戰火遍及神州大地。趙匡胤“陳橋兵變”,做了皇帝,成為宋朝開國皇帝。從此,他運用各個擊破的戰略,先后攻滅了荊南、湖南后蜀、南漢、南唐等國。他在馬背上南征北戰十八載,逐個平滅了諸雄,統一了天下。
在趙匡胤建國初期,后漢劉承鈞以“漢室正宗”自居,尊為“忠佑大王”,仍堅持抵抗,統率十萬殘軍與趙匡胤惡戰,終因后漢江河日下,兵老士衰,敗退至今貴池市牌樓鄉穿山村的穿山畈,陷入四面環山的絕境。前進無路,后退無門,后面宋軍緊追不放。在這萬分危急關頭,突然,穿山洞林家祠堂門口的一只白狗驀地四腳騰空駕起,頓時狂風大作,天昏地暗,傾盆大雨,雷電交加。只見大犬半空中化作一條白龍,一頭向青螺山撞去。只聽“轟”的一聲巨響,迸出滿天火花,一道白光,穿山呼嘯而去,在螺山下留下了一個巨大的巖洞。忠佑大王絕處逢生,領兵進去避險。宋軍追到洞口不見漢兵十萬兵馬的蹤影,只見洞口,仙氣悠悠,白云繚繞,洞中險關重重,兇險莫測,嚇得退兵而遁。至今,當地仍有“白犬化龍,穿山而過”之說。故而稱這山谷盆地為“穿山畈”,叫這個村為“穿山村”,尊這穿山洞為“忠佑大王洞”。通稱“大王洞”。
(丁育民 整理)
上一篇:詠《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大明寺》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重慶·大足石刻》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