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描寫《山西省·雁門關》古詩詞賞析大全
雁門關,又名西陘關,在山西省代縣城西北20公里的雁門山腰。與山西省的寧武關、偏關合稱三關,是古代從塞北通山西及華北平原的重要關隘。《天下郡國利病書》謂:“雁門古句注,西陘之地,重巒迭褵,霞舉云飛,兩山對峙,其形如門,而蜚雁出其間,故名。”附近峰巒錯聳,峭壑陰森,中有路,盤曲穿城而過,異常險要,為歷代戍守要地。現關城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門樓筑于萬歷間,今存關門3座。內有戰國守邊良將李牧祠舊址,尚有碑石數通。古人云: “三關沖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
崚嶒石磴倚高梯,穹谷無人綠樹開。
總為古來征戍苦,宿云常傍塞垣低。
[詩名] 發南樓度雁門關 (二首選
一)
[作者] 元好問
[注釋] ●崚嶒:山高峻重迭貌。●石磴:山路石階。此句寫攀登時體會到的關隘之險。●穹谷句:寫登關所望。●總為兩句:寫自己憑吊古戰場時,看到關頭低低的凝云,便想,這也許是云兒看多了流血和死亡,總是低垂著頭,在哀悼古往今來陣亡于此的將士吧。宿云,凝止不動的云。塞垣,邊境城壘,此即指長城。
四海于今正一家,生民何處不桑麻?
重關獨據千尋嶺,深夏猶飛六出花。
云暗白楊連馬邑,天回青冢渺龍沙。
憑高吊古情無盡,空對西風數去鴉。
[詩名] 雁門關外
[作者] 元好問
[注釋] ●四海二句:金代祖國北方統一,塞外農業生產有了發展,表達了少數民族對實現“四海一家”后的喜悅。桑麻,喻指農業生產。●重關: 重重關隘。●千尋嶺: 古代8尺為 一尋,“千尋”形容雁門山之高。●六出花: 即雪花,雪花多為六角形結晶,故名。此二句言雁門關地勢高,氣溫低,夏天有時也可飄雪花。●馬邑:指大同軍城,在山西省朔縣東北40公里。●青冢:王昭君墓,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龍沙:塞外沙漠。●憑高:站在高處。●吊古:對遺跡而悼念古人或懷想往事。
關山迢遞朔云高,風紫雪花積毳袍。
此地宣威稱李牧,有誰再退北羌豪?
[詩名] 晚度雁門
[作者] 楊基,字孟載,號眉庵,明代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洪武七年以兵部員外郎出為山西按察副使,遷按察使。為“吳中四杰”之一。其寫景詠物之作較有特色。
[注釋] ●迢遞:遠。●毳袍:用獸皮做的皮袍子。●宣威: 宣揚君主的威力。●李牧: 戰國時趙國名將,曾在雁門關抵御匈奴,大破匈奴10余萬眾。后來雁門關城內有李牧祠,至今存留祠碑數通。●北羌豪: 北方的強敵。羌,我國古代西北少數民族之一,此處為泛指。明初,亡元殘余勢力多次與塞外民族聯合,騷擾明邊境。此句是熱切希望再出良將,保衛邊疆。
盡道當關用一夫,昔人曾此捍匈奴。
于今冒頓來稽顙,李牧如前不足都。
[詩名] 過雁門
[作者] 李贄,字卓吾,又字宏甫,號溫陵居士,又號湖叟,福建晉江人。明代思想家和文學家,在文學上提出“童心說”,與復古派抗爭。此詩為作者游云中過雁門關時所作。詩中表現對邊境平靖,民族和睦的滿意心情。
[注釋] ●盡道:人們都說。●昔人:即指李牧。●冒頓:秦漢時匈奴單于名,此處喻指北方少數民族領袖。明隆慶間,韃靼俺答部請降受封,邊境數十年無戰事。●稽顙: 跪拜禮,指臣服。●不足都: 不值得贊美。都,美。
白登雁門道,騁望勾注巔。
山岡郁參錯,石棧紛勾連。
度嶺風漸生,入關寒凜然。
抗跡懷古人,千載多豪賢。
時來英雄奮,事去陵谷遷。
古人不可期,勞歌為誰宣。
嗷嗷中澤鴻,聆我慷慨言。
[詩名] 雁門關 (全詩22句)
[作者] 朱彝尊,字錫鬯,號竹垞,清代浙江秀水(今嘉興縣) 人。康熙中,以布衣應博學鴻詞考試,為翰林院檢討,官日講起居注。他博學工詩、詞,古文也很擅長。其詩清新渾樸,與同時的王士禎并稱南北兩大詩人。
[注釋] ●白登:山名,在山西大同市東北,舊屬雁門郡。●騁望:極目遠望。●勾注:山名,在山西省代縣西。●郁參錯: 草木蓊郁,高低不齊。●石棧:通稱棧道,指在懸崖絕壁上鑿孔支架木樁,鋪上木板而成的道路。勾連,互相連結。●度嶺:過雁門山嶺。●入關: 入雁門關。●抗跡: 高尚的事業、功跡。此句為“懷古人抗跡”的倒裝句。●時來句:說時機來時就會出英雄,如戰國趙大將李牧,西漢雁門太守郅都都曾在此建立過功業。西晉將領劉琨,忠于西晉王朝,長期堅守并州、雁門,但終未挽救西晉王朝, 連自身亦為鮮卑貴族段匹䃅所害。●陵谷遷:《詩·小雅·十月之交》;“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句,比喻歷史、人事發生巨大變化。●不可期:見不到了。●勞歌為誰宣:悲歌向誰吐露、宣泄。●鴻:大雁。雁門關時有大雁行其間。●聆:聽。
上一篇:關于描寫《浙江省·雁蕩山·大龍湫》古詩詞賞析大全
下一篇:關于描寫《安徽省·霸王祠、霸王墓》古詩詞賞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