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百步洪》原文|賞析|翻譯|注釋
長洪斗落生跳波2,輕舟南下如投梭;
水師絕叫鳧雁起3,亂石一線爭磋磨。
有如兔走鷹隼落4,駿馬下注千丈坡5。
斷弦離柱箭脫手6,飛電過隙珠翻荷7。
四山眩轉風掠耳8,但見流沫生千渦。
險中得樂雖一快9,何意水伯夸秋河10。
我生乘化日夜逝11,坐覺一念逾新羅12。
紛紛爭奪醉夢里,豈信荊棘埋銅駝13。
覺來俯仰失千劫14,回視此水殊委蛇15。
君看岸邊蒼石上,古來篙眼如蜂窠。
但應此心無所住,造物雖駛如吾何16!
回船上馬各歸去, 多言譊譊師所呵17。
【注釋】
1.百步洪又名徐州洪,在江蘇銅山附近。懸流迅疾,亂石激濤,數里始平靜。詩作于神宗元豐元年(1078)。詩序說:王定國到徐州訪蘇軾,曾乘小舟與顏長道等游泗水。北上圣女山,南下百步洪,飲酒吹笛,乘月歸來。時蘇軾因事未得往。王定國離徐后,蘇軾與參寥放舟洪下,追念昔游,慨然成詩。因此,詩先寫舟行的驚險,次談人生的哲理。
2.洪:為石所阻激,湍急難行舟的河流。斗:同陡,也作猝然講。
3.水師:水手,駕船的人。絕叫:大聲叫。
4.隼(音sun):猛禽名,飛速,善襲。
5.注: 自高處疾馳而下,
6.柱:琴瑟上用以支弦的小木柱。
7.隙:裂縫。
8.風掠耳:梁·曹景宗說:騎快馬“覺耳后生風”(《南史·曹景宗傳》),蘇用此意。
9.“險中”二句:由記舟行轉向談哲理。
10.何意:何曾想到。水伯夸秋河: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水邊)渚崖之間,不辨牛馬。于是焉,河伯(河神)欣然自喜,以為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11.乘化:因任自然。日夜逝:《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晝夜不停)。蘇詩用此,以流水比生命。
12.一念逾新羅:是說意念轉移不受空間限制。
13.荊棘銅駝:晉代索靖預見天下將大亂,指洛陽宮門邊的銅駝說:“會見汝在荊棘中”(《晉書·索靖傳》)。
14.覺來:悟過來。俯仰:指極短的時間。劫:佛家語,梵文劫簸之省。意即長時,指世界的成、住、壞、空。
15.委蛇(音yi):安閑自得。
16.造物:天,自然。駛:疾行。
17.師所呵:被佛師所呵責。
今譯
湍急陡落的百步洪,
跳躍翻滾的巨波。
南行的輕舟一下水,
就如投入旋轉的飛梭。
水手驚叫著,
驚起大雁、野鴨掠過。
飛行在窄狹如線的航道,
四周的亂石好象要將船兒琢磨。
飛舟呵!就象狡兔在疾跑,
就象空中的鷹隼直落,
就象駿馬狂奔在千丈高坡,
就象斷弦崩斷離柱,
就象閃電從縫隙中劃過,
就象露珠從荷葉上翻落。
只覺群山在眩轉,
涼風颼颼吹耳朵。
只見河流舞泡沫,
生出一個個湍急的旋渦。
險境中得到快感雖然愉悅,
又何異于那夸說秋水的河伯。
我的一生因任自然,
流水不分晝夜成為逝者。
意念不受空間的拘禁,
瞬間已飛到萬里之遙的新羅。
世上的紛紛擾擾真如夢醉,
哪兒知道荊棘會埋住銅駝。
此時俯仰之間的一剎那,
已然有一個世界毀滅消磨。
頓悟后再看這洪水,
竟是如此之安閑自得。
你看那岸邊蒼石之上,
千百年的篙眼多如蜂窩。
行舟人呵,只要你稱心而行、無所執著,
時光急流、洪濤險惡,又奈你何!
不過,還是回船上馬回家吧!
再絮絮叨叨要被我師呵責。
上一篇: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原文|賞析|翻譯|注釋
下一篇:蘇軾《澄邁驛通潮閣二首(選一)》原文|賞析|翻譯|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