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趙孟頫·絕句·輕輕踏破白云堆》原文賞析
輕輕踏破白云堆,半為尋僧半探梅。僧不逢兮梅未放,野猿笑我卻空回。
首句寫作者踏雪訪友的情景。茫茫大地,一片銀白。用“白云堆”來形容遍地積雪,新奇有趣,頗有以俗為雅的功效。“踏破”二字,尤其生動貼切,非積雪不足以當之。“輕輕”,寫作者在皎潔的雪地上移動腳步時小心翼翼的神態(tài)。似乎每下一步,都在擔心破壞了雪野的完美與高潔。
古代的高僧,一般都有相當?shù)牡赖滦摒B(yǎng)和聰明才智。和官場中人不同,他們遠離名利是非之所,清心寡欲,與世無爭。所以,詩人忙里偷閑,想借清談禪悟的機會蕩滌胸中的齷齪煩惱。梅花高標逸韻,傲雪凌霜,所以詩人也想順便探梅。
第三句一轉(zhuǎn),作者乘興而來,卻大失所望: “僧不逢兮梅未放。”賈島《尋隱者不遇》之后,還找到了一個童子: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詩人似乎沒有這機遇,于是將此時長嘯的野猿,想象為他心目中的對話者: “野猿笑我卻空回。”野猿的 “笑”,是笑他尋僧探梅兩不遂意,白白地辛苦一趟。是善意的笑謔,是風趣的嘲弄。
全詩至此戛然而止,給人留下了無限的回味的余地。《世說新語》 曾記載過一個有趣的故事: 王子猷乘雪往訪戴安道,及門不入而返。人問其故,王答曰: “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本篇實際上暗用其事。尋僧訪梅,本來就是文人風韻,并無功利的目的。“尋”過,“探”過,于興已足。何況輕踏雪野,猿嘯空山,使人心領(lǐng)神會,自覺不虛此行。所以全詩的情調(diào),在尋人不遇之后,仍然有得意忘言之態(tài)。
上一篇:古詩《翁方綱·趙北口》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吳偉業(yè)·過吳江有感》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