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黃任·秦淮》原文賞析
露涼江月初弦魄,風動秦淮正頂潮。春水方生君早去,更無人倚木蘭橈。
古人的水路送別,往往多在薄暮或初夜。白居易《琵琶行》云: “潯陽江頭夜送客,……別時茫茫江浸月。”柳永《雨霖鈴》云:“對長亭晚……蘭舟催發。……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秦淮》是一首月下江邊送別詩,離別之情有機地融入了秦淮夜景之中。
“露涼江月初弦魄”,這是從大的時空角度來描繪送別的背景。夜露漸漸加重,透出浸人的涼意,上弦的江月發出朦朧的微光。“風動秦淮正頂潮”,夜風從上流沿河吹下,翻卷的風浪正和從下流向上涌動的夜潮逆向而動,互相頂撞。寫景中暗示友人此行風波險惡,舟船顛簸。這里的“潮”指夜潮。劉禹錫《金陵懷古》云:“潮滿冶城渚,日斜征虜亭。”又《石頭城》云:“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可見“露涼江月初弦魄,風動秦淮正頂潮”,正是寫“海上明月共潮生”之景。
“春水方生君早去”,《三國志注》引《吳歷》說,孫權給曹操寫信,中云:“春水方生,君宜欲去。”這里借春水指上涌的春潮。夜間行船,又遇風浪,只得打破慣例,不再以餞行話別之類的活動耽擱起程的時間,須搶在風潮之前快點離去,以便平安到達目的地。詩人關切之情溢于言表。
“更無人倚木蘭橈”,友人未走,詩人催促“春水方生君早去”;友人既走,詩人又頓覺空虛落寞。這夜、這風、這潮、這微暗的初弦的月光,友人不能到船艙之外揮手致意,更增添了送行者的傷感。“木蘭”是樹名,“木蘭橈”是對船槳的傳統美稱。
此詩純寫眼前之景,心中之情,自然樸素,真切感人。用典又渾然無跡,用古人之語如己出。尤其是后兩句的感情跌宕,更使人感到余味無窮。
上一篇:古詩《顧陳垿·硯》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潘高·秦淮曉渡》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