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韓夢周·劚石粉》原文賞析
三日不食眼花黑,七日不食四體直。安知泥土不得餐,且攜長鏟劚山石。東舍老翁西舍娘,劚取石粉更無糧。饑來便就山中吃,石粉為飯泉為漿。道旁過者淚如麻,可憐石粉滿家家。木皮糠核爾何物,致使枵腹拼泥沙。
石粉,指白善土,俗稱“觀音土”,白色,質(zhì)軟,有糯性。據(jù)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它可作畫粉,也可用來浣衣。災民饑餓難忍,便用它來填塞饑腸。但吃時難咽,排泄困難,一些人往往活活撐死。這首詩就是記敘災民挖白善土、吃白善土的情景。
民以食為天,首二句以格言似的詩句寫出吃飯的重要:三天不吃餓得眼發(fā)黑,七天不吃要餓死。也即俗話所說,“三天不吃餓得慌,七天不吃死得硬邦邦”。人要生存,得要吃糧,無糧可吃,怎么辦?“安知泥土不得餐,且攜長鏟劚山石。”三、四句緊扣詩題:挖石粉充饑。怎么知道泥土不能吃呀,你看挖泥土的“大軍”,人人扛著長鏟、挎著背筐,正上山挖石粉。“安知”,接得陡峭,也問得十分奇怪。人所熟知,人非蚯蚓,怎能吃泥土?無糧,則可吞糠咽菜,或者啃草根樹皮呀。可見草根樹皮也沒有了。接著四句是一組老年人挖石粉、吃石粉的特寫鏡頭:“東舍老翁西舍娘”,在修辭手法上是互文(即東舍老翁東舍娘,西舍老翁西舍娘),這里泛指老人。他們親自出來了,是否子孫已被餓死?或者自身難保?“石粉為飯”,可見“饑火燒其腸”(白居易詩),饑餓難忍! “泉為漿”,寫出泥土難咽,要借助泉水送進饑腸。照自然規(guī)律,老人已日薄西山,消化功能衰退,哪能消化這種根本無法消化的泥土! 可以想見,他們的下場不僅逃脫不了 “四體直”,還要多增加一份死前的痛苦。詩中取材老人挖石粉,吃石粉,字字含悲,十分慘痛! “石粉滿家家”,可見這種慘況已相當普遍,“道旁過者” (自然也包括詩人在內(nèi)),眼見此種情景,止不住 “淚如麻” 了! 結(jié)尾二句把議論、抒情融在一起,借饑民之口說出: “木皮糠核爾何物,致使枵 (xiao)腹拼泥沙”! 饑民吃泥土,十分慘痛,他們所希望得到的食物不是米飯、白面,更不是山珍海味,而是 “木皮糠核”,可見災情之重,之久,連粗糠、樹皮早已被吃光,只有拼命吃泥沙。一 “拼”下得何其沉痛, 在行文上照應前文, 說明“劚山石”的原因。
這首詩通過災民挖石粉、吃泥土的情景,十分深刻地反映了災民的悲慘生活。明顯地看出,詩人繼承了漢樂府民歌敘事、反映現(xiàn)實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把它放在白居易的“新樂府”詩中,也毫不遜色。
上一篇:古詩《龔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觸拉雜書之漫不詮次得十(錄二)·黔首本骨肉》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吳澄·三十年前好用工》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