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劉基·神祠曲》原文賞析
路旁古廟壁半斜,雨滴香案堆泥沙。槎牙古樹當道臥,樹上紙錢猶未化。春秋祭祀知幾時,烏鴉得食號相隨。人人歡喜得好姣,低昂跪拜山花飛。寧知禍發在旦夕,空村無煙惟瓦礫。廟旁烏鴉亦不來,獨留土偶眠蒼苔。
在任何社會里,公益設施的完好狀況,總是反映著該社會的興衰否泰。而對封建社會來說,所謂公益設施,不能不首推用于祭祀祈禱用的廟宇、神祠之類了。劉基此詩,正是通過一坐神祠的頹敗不堪,間接地反映了元代末年凋敝的社會境況。
前四句為第一層。這一層里,詩人以完全客觀的筆法,描寫了神祠的破落。第一句便給人一種不協調的感受——坐落在路邊的廟宇,本來應香火興旺,但詩中這座古廟卻頹垣斷壁,一幅破敗不堪的慘狀。“斜”,指墻壁倒塌殘留的樣子。在第一句的概寫之后,接下來便是具體的描寫: 大殿上香案無溫,冷雨刷蝕,泥沙堆掩; 神道間古樹傾頹,枝杈雜亂,生機全無。未完全焚化的紙錢掛在枝頭,更添蕭條。
中間四句為第二層。這一層是對神祠往昔盛況的追憶。“知幾時”是“不知已有幾時”的意思,言其時間之久遠。很多神祠都要在春秋兩季舉行大規模祭祀活動。由于香火旺盛,供品豐富,所以招來很多烏鴉前來覓食。“號相隨”言其成群結隊,絡繹不絕。焚香致祭的人們為得到吉祥的卜兆而歡天喜地。“姣”指杯姣,是古代占卜用具之一,本以蚌殼充當,又可姣竹木等仿其形而代用,占卜時把兩片杯姣向空拋擲,依其落地后的俯仰來判斷吉兇。而不論是欲求好姣,還是企得好姣,向神主頂禮膜拜是不能少的。人們的歡喜,似乎感染得山花都跟著高興起來。四句寫出一派繁榮熱烈的祭祀場面。
最后四句為第三層,以十分悲痛、十分惋嘆的口氣說: 誰知道不測之禍會突然發生呢?“寧知”是豈知、豈料義。這場大禍使村落遭受了毀滅性的徹底破壞,人煙斷絕、廢墟一片。村居如此,神祠同樣在劫難逃。村落毀滅了,沒有人再來祭祀; 神祠毀滅了,失去了往日的莊嚴與熱烈。近在廟旁的烏鴉由于廟中無食可覓,已不再飛來,大殿已經坍塌,地上長滿了青苔,曾經危坐于神位之上的泥胎傾倒在蒼苔上,孤獨地長眠。這里一片死寂,惟一有生命的是在廟旁冷眼相對的烏鴉。這里沒有直接寫到人,但人的遭遇已可想知。
這首詩前后三層之間銜接緊密,章法有致,如: 由第一層中的紙錢,自然引出第二層對往昔祭祀場面的追寫; 而第二層所寫場面的歡快、熱烈,則反襯出第三層所寫變故的突然與破壞之烈。第一層和第三層都寫神祠的破敗,但又有所不同: 第一層是純客觀描寫,第三層則借助“寧知”句的心理活動和對土偶的擬人處理,使描寫帶上了主觀色彩,增強了形象性和感染力。至于第一、二兩層在描寫內容上的互相補充,更是十分明顯的。
詩中的神祠,實際是元代社會的縮影,神祠的興廢實是元代社會盛衰的折射。在劉基生活的那個時代,元統治者日益腐敗,社會矛盾日趨尖銳激烈。統治者的橫征暴斂和官兵、盜賊的劫掠,使社會受到極大的破壞,農村尤甚。詩人通過對神祠的描寫,非常集中、非常形象地向讀者展示了元代末年的社會境況,具有感人的藝術力量。
上一篇:古詩《黃景仁·癸巳除夕偶成》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厲鶚·秋夜聽潮歌寄吳尺鳧》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