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查慎行·曉發(fā)胥口》原文賞析
半浮半沒樹頭樹,乍合乍離山外山。借取日光磨一鏡,吳娘船上看煙鬟。
胥口,在江蘇蘇州吳縣西南。
當居人還在夢鄉(xiāng),行人就被車馬、舟船帶向四周靜寂,萬物沉睡的天地,這境界是很容易使行人倍感清冷孤凄的。所以寫“曉發(fā)”一類的詩詞大都也就是這種情調(diào)。但是查慎行的這首詩卻不一樣,詩的內(nèi)容是寫“曉發(fā)”之前。“半浮半沒樹頭樹”,聯(lián)系詩題看,該是拂曉時分,樹梢兒在那或濃或淡,飄忽浮游的晨霧中。“半浮半沒”,欲露欲藏,姿態(tài)朦朧,向遠望去,群山霧繞,霧涌峰相連,霧去峰相離,離離合合皆是美。張養(yǎng)浩寫的 “云來山更佳,云去山如畫,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雙調(diào)·雁兒落兼得勝令》),對于我們領略這“離”、“合”之美也許有所啟發(fā)。不過查慎行還自有高明之處,他對于景色最活躍的,使畫面產(chǎn)生無窮變化的“云霧”卻只字不提。這種詩中不見云霧字,讀來滿眼云霧狀的奧秘,就在那浮、沒、合、離四個動詞,它賦予靜物(山、樹) 以動態(tài)的美,而這動態(tài)自然使人感到云霧的飄浮聚散,可以說是形象性與啟發(fā)性的結(jié)合,巧妙地創(chuàng)造了言外之意,象外之象。
三、四兩句寫人。吳娘,泛指蘇州一帶婦女,這里指的是船家女; 煙鬟,形容婦女松軟的發(fā)髻。“借取日光磨一鏡” 的主語是下句中的“吳娘”,這一句的重點在刻畫人物動作,但也暗示了時間的推移,景色的過渡,一面仍是江霧迷漫,一面已是“旭日銜青嶂”,霞光與霧靄相融相織。此刻,只見那船家女正借著透過薄霧的日光,迅速地擦去鏡上的塵埃和水氣,接著烏黑的發(fā)髻就映入明鏡之中,那顯然是梳妝之后的檢查了,她左照照右看看……這意味著船要“曉發(fā)”,她,作為船家的主婦,是沒有時間等到云開霧散才去慢慢梳洗的,一個船家女的生活節(jié)奏,乃至她的心理活動,都在這個小小的鏡頭里反映出來了。若是比較一下“早起怯梳頭,欲挽云鬟又卻休。不會沈吟思底事,凝眸。兩點春山滿鏡愁” (周邦彥《南鄉(xiāng)子》),那就更能感受到這個形象的個性特色。詩人借“曉發(fā)胥口” 所見,以欣賞的筆調(diào)向我們展現(xiàn)了南國水鄉(xiāng)的風物人情,這里絕無凄楚惆悵的情調(diào),有的是景的美,人的美,以及人在自然與生活中所顯示出來的那種和諧而又積極的生氣與活力。
這首詩看似即景即事之言,不以力構(gòu),但是畫面與著色都很有講究。“半浮半沒樹頭樹”是中景,向遠推去便是“乍合乍離山外山”,這是在畫面的上半部,再把視線收到近處,便是三、四兩句所描繪的景象,顯然已是在畫面的下半部,位置恰當,層次井然。前兩句以暗色、冷色、淡墨創(chuàng)造出一種虛幻的迷漫的景象,而第三句的“日光”與“鏡”恰是暖色、亮色,在暖色與亮色的烘染之下,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鏡頭——“吳娘船上看煙鬟”,便清晰地突現(xiàn)出來了。色調(diào)多變,虛實相映。當然,以畫論詩只能是鑒賞的一個層面而已,事實上這詩中的景色、人物都處在不停的、相互聯(lián)系的動態(tài)之中。因此,完整的意象,豐富的意境,仍需讀者透過詩句的暗示去想象、去領略。
上一篇:古詩《朱彝尊·曉人郡城》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祁嶲藻·望廬山》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