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黃溍·抱琴》原文賞析
三尺枯桐樹,相隨年歲深。此行端有意,何處托知音。隱隱青山夜,寥寥太古心。空攜水仙曲,更向海中岑。
琴,俗稱古琴,是一種撥弦樂器,音調高雅。古人常以琴聲寄意,表達其喜怒哀樂,志趣抱負。這首詩就是托物言志,撫琴抒懷之作,表露出曲高和寡,知己難覓,懷才不遇的心聲。
首二句開門見山,入手擒題。“三尺枯桐樹,相隨年歲深。”傳說神農造琴,長三尺六寸六分,故王安石有“三尺空弦膝上桐” (《和張仲通見寄三絕句》之一) 之句。而高級的琴身,多用桐木制成,故庾信有“桐孫待作琴” (《詠樹》)之句。則所謂“三尺枯桐樹”,就是指琴。同時又化用焦桐的典實: “吳人有燒桐以爨者,〔蔡〕 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后漢書·蔡邕傳》)從而暗含良琴之意,因此得以 “相隨年歲深”。久經年月,相隨相伴,不舍寒暑,長時抱持。言下之意,知音難得,既未輕易彈奏,更不隨意出售,僅可懷抱手持矣。這里以琴自喻,曲折隱微地表達了詩人的自信和宏才。三、四句承上而發: 這般行為,確有深刻意味; 何時何地,可能托于知音。兩句暗含曲高和寡之意,反映了當世少知音、茫茫無所求的失望之情。琴曲高雅,聲調悠婉,傳情達意,惟妙惟肖,然卻世無賞其音,人無知其心,則“有意”勢同于“無意”,“何處”不異于“無處”,“年歲”雖 “深”,抱之而已。何至于斯?蓋以陽春白雪,雅曲難和。那么,此曲調之美妙究有幾何?欲知音之高深必得幾許? 由此自然轉出下面兩句: “隱隱青山夜,寥寥太古心。”這五、六兩句明似直賦,暗含故實,虛實結合,表里相映,用事無跡,寄懷深微。傳說古時伯牙善于彈琴,鐘子期善于聽琴,伯牙琴曲,意之所到,子期聽音便能心領神會,高山流水,無不極盡。而今,善彈者或有,高高青山,朗朗清夜,隱隱琴曲,悠悠妙聲,情趣盎然,偶臻勝境,但卻始終沒有古時那種心心相印的善聽者,而致寥寥無應,到頭來反變得琴心冷寂,孤弦哀音。隱微曲折地表達了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同時,也是以點帶面地控訴了扼殺人才的不合理社會。最后兩句仍化用故實,回應題旨,具體而微。“空攜水仙曲,更向海中岑。”“水仙” 即琴曲之一“水仙操”。據《樂府古題要解》卷下 “水仙操”條: 傳說伯牙學鼓琴初成,“至于精神寂寞,情志專一,尚未能也”。于是隨鐘師至海中蓬萊山,“但聞海上水汩汲崩澌之聲,山林杳冥,群鳥悲號,愴然嘆曰: ‘先生將移我情。’ 乃援琴而歌之。曲終……遂為天下妙手。”兩句意謂: 徒攜雅琴“年歲深”,空懷妙技“托知音”,“水仙曲”既與俗世無緣,不妨“更向海中”仙山去,超凡脫俗,益求高妙。“海中岑”,顯然有所喻指,乃針對輕視才華之士的惡劣環境而言。世不我遇,何戀之有,“抱琴” 高蹈,自我欣賞可矣。反映出詩人欲施展宏圖于社會而不為現實所容的悲涼情緒。
此詩巧用典故,善作隱喻,詞意幽深,乍始讀之,稍顯幽晦深曲,一時難明題旨。但經一番體味,不僅可曲徑通幽,捕捉到詩的旨趣,且比直截了當更具回味的余地。
上一篇:古詩《元好問·論詩(錄)·慷慨歌謠絕不傳》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顧炎武·舊滄州》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