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王冕·蝦蟆山》原文賞析
春風(fēng)吹船著牛軛,扶藜直上山之脊。山上老石怪且頑,皮膚皴皺苔花碧。我來不知石有名,拊摩怪狀心亦驚。野人指點(diǎn)為我說,此物乃是蝦蟆精。古昔曾偷太倉粟,三百余年耗中國。天官燭其陰有毒,勅丁破口劙其足。至今突兀留山丘,雨淋日炙無人收。樹根穿尻蛇入肚,老鴉啄背狐糞頭。牧童時時放野火,耕夫怒擊樵夫剁。自從殘墮不能行,見者唾之聞?wù)吡R。蝦蟆蝦蟆非令仆,無功那竊天之祿。如今蝦蟆處處有,天官何不夷其族。致令驕氣吹臊腥,干霄上食天眼睛。百蟲啖盡心未已,假作鼓吹恰人情。三月江南春光漲,紆青拖紫爭跳浪。漁父持竿不敢言,獵夫布弩空惆悵。黃童白叟相引悲,田中更有蝌蚪兒。
此詩題下原有小序,曰: “在???,石狀如蝦蟆。前古傳言為太倉之耗,令下,鑿去石口,其釁遂消。然此怪事非吾儒所道,比興賦之,以記時事云。”據(jù)《紹興府志》,蝦蟆山,本名下馬山,在紹興北海濱。相傳秦始皇東巡息駕于此,故名下馬山。山上有石,其狀如蟾,又名蟾山,俗名蝦蟆山。據(jù)詩序,作者寫這首詩不在記民間傳說故事,而是用為 “比興賦之,以記時事”,即借民間關(guān)于蝦蟆石的傳說,對剝削壓迫人民的元代官僚表示無比憎恨。
先寫蝦蟆山的來歷和是蟆石的現(xiàn)狀,再借題發(fā)揮,抨擊現(xiàn)實(shí)的貪官污吏。詩人以初游的形式,娓娓敘寫,引導(dǎo)讀者同詩人一起觀察、感受、認(rèn)識。開頭兩句,以精煉的文字,簡述行程。乘船而來,停泊于牛軛潭,舍舟登岸,攀藤登上山巔,并點(diǎn)明時在春天,與詩的結(jié)尾相呼應(yīng)。然后逐漸展示山上怪石的外部形象和不光彩的來歷。先寫表皮皴裂,遍蒙綠苔,撫之令人驚怖的外部形象,再寫經(jīng)“野人指點(diǎn)”,指出石為蝦蟆精,因作耗官倉糧食三百多年,被吏部發(fā)現(xiàn),貶為山上怪石。還因?yàn)槲r蟆精尾部有毒,使令人鑿破其口,砍斷它的腳,作為懲罰,把它留在山頂上,任憑雨淋日炙,樹根盤繞,蛇入肚腹,老鴉啄背,野獸在它頭上屙屎。不但朝廷懲罰,大自然侵蝕作踐,更遭到被壓迫剝削的牧童、耕夫、樵夫的憤怒報復(fù),廣大人民的唾罵。這里寫的是傳說故事,其寓意和思想傾向已很明顯。
從“蝦蟆蝦蟆非令仆”句以下,詩的下半部借題發(fā)揮,抨擊大小官吏的腐敗。令仆,尚書令和仆射的合稱,均為宰輔之臣。蝦蟆并非朝臣重臣,無功于國,豈可坐耗朝廷糧米! 先肯定對蝦蟆精的懲罰。然后說“如今蝦蟆處處有,天官何不夷其族”。這里的蝦蟆是借指坐耗官糧,無能無功的大小官僚。諷刺天官只會懲罰傳說的蝦蟆精,對官場上下那些蝦蟆精一類的尸位素餐,貪贓枉法,為害人民的大小官僚卻不去夷滅其族。致使這些“蝦蟆”到處氣焰囂張,散發(fā)出腥臊臭氣,甚至妄想吃掉天上的月亮。吃盡天下百蟲還不滿足,整天還裝模作樣鼓噪不止,想騙取人們的喜歡。現(xiàn)實(shí)的大小官僚已使人厭惡、痛恨,更令人擔(dān)憂的是新的一大批這類官僚又將出世害人。最后六句寫江南三月,春水遍地,或青或紫不同顏色的青蛙好像佩帶彩色印綬的貴官,在水中上竄下跳追逐嬉戲,使?jié)O父持竿無可奈何,獵夫巧設(shè)機(jī)關(guān)也是枉然,老人小孩徒然悲傷,田中的蝌蚪已是成群成群地在游蕩呢。結(jié)尾以借代的方法,意味深長地表示對層出不窮的大小官僚的憎恨。
這首詩善于利用比喻、借代等手法,借題發(fā)揮,指桑罵槐,把民間傳說、地方風(fēng)物、民情和現(xiàn)實(shí)黑暗融為一體,使詩的寓意更深,情味更足。蝦蟆石的傳說,表現(xiàn)了人民對尸位素餐驕橫奢侈的官僚的嘲諷,而蝦蟆石的下場,既充分表達(dá)了被壓迫被剝削人民的憤怒和復(fù)仇情緒,也反映了朝廷懲治濫官,不過是騙人的把戲。致使舊的濫官污吏未去,新生的濫官污吏又成批出世,以至于人人束手無策,只有憤怒和痛苦,揭示了社會危機(jī)的嚴(yán)重性。
上一篇:古詩《施閏章·薛子壽見示免官后諸詩,感而有作》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傅若金·衡湘驛》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