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爐子熱了少加炭,
人到了難處,多加美言。
君子人,走一步來看一看。
那小人,只顧走來不顧看,
火燒眉毛,且顧眼前。
大丈夫,千山萬水往長遠處看。
大丈夫,千山萬水往長遠處看。
——清·華廣生輯《白雪遺音·馬頭調》
本篇表現了我國民間對為人處世之道的獨到見解。
世俗之見總是熱衷于見利忘義,趨炎附勢,落井下石。而我國的民族傳統,則是重義輕利,患難相助,濟困扶危。這首民歌就表現了我們民族這種可貴的傳統性格。
“火爐子熱了少加炭”,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作者以這個淺顯的生活常識,來啟發人們,對人家遇到了困難和挫折,不要幸災樂禍,冷嘲熱諷,而要滿腔熱情地給予安慰、幫助和鼓勵,如同“火爐子熱了”需要“少加炭”一樣, “人到了難處,”需要“多加美言”。
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這就需要審時度勢,有寬闊的胸懷和長遠的眼光。要“走一步來看一看,”不能“只顧走來不顧看”;要站得高,看得遠, “千山萬水往長遠處看”,不能“火燒眉毛,且顧眼前”。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君子和小人,在西周、春秋時期,是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通稱,如《國語·魯語上》:“君子務治,小人務力。”春秋末年以后,君子與小人逐漸成為“有德者”與“無德者”的稱謂。如《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這首民歌顯然是從后者的意義上用的。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早已成為我國民間的口頭禪。
當然,這首民歌的作者不可能懂得,在階級社會,人是劃分為階級的。對“人到了難處,多加美言”。也需要作階級分析,絕不能敵我不分,是非不分地一概“多加美言”。這只能限于人民內部。對自己的同志“到了難處”,不僅需要“多加美言”,還應給予無私的幫助。這首民歌以此進行為人處世的教育,對于發揚我們民族患難相助的民族傳統,是有其積極作用的。
上一篇:《濛淞雨兒點點下》原文|賞析
下一篇:《燈花爆》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