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題三首(其一、三)
門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終日面崔嵬(1)。只看云斷成飛雨,不道云從底處來(2)。
步隨流水覓溪源,行到源頭卻惘然(3)。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隨處弄潺湲(4)。
【解析】這也是兩首借觀覽山川景物為寓托的說理詩。第一首寫室內看山。此時門框如一幅畫面,門外青山擁紫疊翠一般被鋃嵌在門框這個畫幅之中。作者儒巾危坐,終日不厭。其實是在思考問題。眼看青山云斷,飛成細雨,灑落人間。作者卻并不以此為止,而偏要追問那云是從何處來的。有人精心解釋蒸汽成云的道理,并說明這道理古人尚不明白。其實古人未必全不明白,而且根本無須在此大作文章。這里作者不過用一種象征手法寓托一個道理。是說觀察事物不能只注意現象而應深究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這才是讀書治學的正路。第二首寫的是作者閑暇漫步,隨流水溯行而上,意欲尋覓溪水的源頭。待到行至溪水源頭之時,卻又不能斷定其源,于是產生一種悵惘的心情。為什么“行到源頭”卻又不能斷定,這原因并不重要,無非作地理學上的深究。作者不過是借此設喻,作為一種象征手法的媒介。重要的是“始信真源行不到”這句,說的是真正尋到水源是不可能的。既以地理學觀念說,今日關于長江、黃河之源尚有許多爭論,何況古人。但這里的寓意仍然是一種哲理。具體地說,探求一種事物的真正原因是很難的。抽象地說,探求最終的真理是不可能的。從哲學上說,其中寓意有點類似今天所說的絕對真理是追索不到的。當然作者用的是象征手法,而任何比喻象征說明的哲理都是不精確的。但無論如何,“始信真源行不到”,這個“真源”,是象征真理的。末尾“倚筇隨處弄潺湲”一句,表現了一種執著的追求精神。“隨處”二字,是說充分利用周邊的一切條件進行追求探索?!罢嬖础笔菍ひ挷坏降模@一點明明知道也不去計較,仍然是孜孜不倦的追求,這才是人們應有的治學態度。
淳熙甲辰仲春,精舍閑居(5),戲作武夷棹歌十首(6),呈諸同游,相與一笑(其六、十)
五曲山高云氣深(7),長時煙雨暗平林(8)。林間有客無人識(9),欸乃聲中萬古心(10)。
九曲將窮眼豁然(11),桑麻雨露見平川(12)。漁郎更覓桃源路(13),除是人間別有天(14)。
【解析】朱熹這十首棹歌形式散淡如民歌,首曲總寫,余每一歌寫一“曲”(溪),隨身之行,悠然自在,既得山川秀氣,又發內心所感,確是奇詩。第六首前二句寫山勢高峻,云氣幽深之景,抒寫游興。結尾“欸乃聲中萬古心”一句意蘊復雜。“欸乃”是漁歌,中有歷代漁家勞動的艱辛與快樂,有命運抗爭的掙扎與奮斗,有人生的苦辣酸甜的體驗。而這些,往古有之,今日有之,將來亦有之。故作者稱之日“萬古心”。這句詩表明作為哲學家的朱熹,吟詩時也帶著歷史的沉思與哲學的色彩。
第十首開篇以“窮”與“豁然”,以“桑麻”與“平川”隱括出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意象,這無疑是歌頌一種和平、恬靜、富庶的農家生活。本詩費解的是后兩句,意謂如果漁郎還硬要舍此而再去尋覓通往“桃源”的道路,除非是人間另外有一個天地。這表明作者不贊成脫離現實而去追求虛無縹緲的理想,并且認為這種追求是徒勞。一般說來,任何理想都意味著對現實的否定,而朱熹是現實制度的忠實擁護者。他反對桃花源的理想世界,也就不足為怪了。然而,如果我們承認桃花源是農民的烏托邦式的理想,既便我們不贊成朱熹的觀點,也不能不承認它的現實性。當然,我們絕不贊成朱熹對現實的美化,不僅是從當時的歷史情況著眼。歷史發展到今天,朱熹的社會思想注定錯了。漁郎無須到另外一個天地去尋覓桃花源,只要把這個世界的剝削階級消滅,眼前的天地就是恬靜而富庶的桃花源。毛澤東作詩曰:“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本褪沁@個意思。
上一篇:經典《偶見》詩詞解析
下一篇:經典《儲光羲》詩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