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自傳
我于1881年生于浙江省紹興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親是讀書的;母親姓魯,鄉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夠看書的學力。聽人說,在我幼小時候,家里還有四五十畝水田,并不很愁生計。但到我十三歲時,我家忽而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幾乎什么也沒有了;我寄住在一個親戚家里,有時還被稱為乞食者。我于是決心回家,而我的父親又生了重病,約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漸至于連極少的學費也無法可想;我的母親便給我籌辦了一點旅費,教我去尋無需學費的學校去,因為我總不肯學做幕友或商人,——這是我鄉衰落了的讀書人家子弟所常走的兩條路。
其時我是十八歲,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師學堂了,分在機關科。大約過了半年,我又走出,改進礦路學堂去學開礦,畢業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學。但待到在東京的豫備學校畢業,我已經決意要學醫了。原因之一是因為我確知道了新的醫學對于日本維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進了仙臺(Sen-dai)醫學專門學校,學了兩年。這時正值俄日戰爭,我偶然在電影上看見一個中國人因做偵探而將被斬,因此又覺得在中國醫好幾個人也無用,還應該有較為廣大的運動……先提倡新文藝。我便棄了學籍,再到東京,和幾個朋友立了些小計劃,但都陸續失敗了。我又想往德國去,也失敗了。終于,因為我的母親和幾個別的人很希望我有經濟上的幫助,我便回到中國來;這時我是二十九歲。
我一回國就在浙江杭州的兩級師范學堂做化學和生理學教員,第二年就走出,到紹興中學堂去做教務長,第三年又走出,沒有地方可去,想在一個書店去做編譯員,到底被拒絕了。但革命也就發生,紹興光復后,我做了師范學校的校長。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長招我去做部員,移入北京;后來又兼做北京大學,師范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的國文系講師。到1926年,有幾個學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說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語堂的幫助逃到廈門,去做廈門大學教授,12月走出,到廣東做了中山大學教授,4月辭職,9月出廣東,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學時候,只在雜志上登過幾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說是1918年,因為一個朋友錢玄同的勸告,做來登在《新青年》上的。這時才用“魯迅”的筆名(Pen-name);也常用別的名字做一點短論。現在匯印成書的有兩本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一本論文,一本回憶記,一本散文詩,四本短評。別的,除翻譯不計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國小說史略》,和一本編定的《唐宋傳奇集》。
1930年5月16日
【導讀】
尋求別樣的人生
魯迅已經成為一個繞不過去的文化符號,《吶喊》《彷徨》《野草》《故事新編》《中國小說史略》等等,但凡讀過他的全集的人,無不被其淵博的學識、深刻的思想、犀利而風趣的筆調吸引。
從“周樹人”到“魯迅”,他究竟經歷了怎樣的人生?
魯迅以輕松、淡然的口吻寫出了《魯迅自傳》,在這里我們將一窺他的人生軌跡和心路歷程。從幼年“并不很愁生計”,到少年“忽而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以及父親死去,他不得不思考未來的出路。最終,他放棄了鄉里衰落的讀書人家子弟常走的兩條路——學做幕友和商人,選擇了尋求別樣的人生——外出求學。在這篇自傳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不安分”的魯迅形象。他不斷變換求學的學校,不斷變更專業,甚至在留學期間放棄學籍,做起了提倡新文藝的“小計劃”。然而,這一切皆以失敗而告終。魯迅在《‘吶喊’自序》中說:“我年輕時候曾做過許多夢。”這篇自傳清晰地向我們展示了他的“夢”:洋務救國夢、學醫救國夢和文藝救國夢。《魯迅自傳》是讀懂魯迅各類文章的一個綱。
為尋求別樣的人生,魯迅一直生活在顛簸中,留學生、教員、教務長、校長、教育部部員、國文系講師、大學教授、“逃犯”,受歧視、遭誤解、被通緝,即如詩劇《過客》中的戰士,他一直堅定地走在尋夢的道路上。
上一篇:魯迅經典《風箏》作品賞析|導讀
下一篇:魯迅經典《鴨的喜劇》作品賞析|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