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1),予過維揚(2)。夜雪初霽,薺麥彌望(3)。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4)。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5)。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6),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7),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賞(8),算而今(9),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10),青樓夢好(11)難賦深情(12)。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解析】這首詞極寫江淮間著名都會揚州經金兵多次洗劫之后的慘狀,破敗的揚州是同類重鎮的縮影。這首詞有其鮮明的藝術特色。首先,現實畫面與歷史畫面交互展現,形成強烈對照。作者因路過揚州,得以觀賞“淮左名都,竹西佳外。”歷史畫面:“春風十里揚州路。”車水馬龍,摩肩接踵,吳歌楚舞,絲管弄晴。接著忽然使讀者從天上墜入地下:空城寒雪,“薺麥青青”、“廢池喬木”,凄涼彌望。所寫的凄涼之景寓以作者悲國憂民的深情。“鏡頭”的轉換,塑造了作者高大的感情形象,長江、運河之濱,詞人低沉地吟唱一支民族悲歌。忽而歷史畫面又重現:有“豆蔻梢頭二月初”的少女,有“十年一覺揚州夢”的風流才子杜郎。歷史畫面又與現實畫面重合:“杜郎俊賞”,“重到須驚”、“難賦深情”!到此,也使讀者倍增惆悵。其次,意境的層遞深化。“廢池喬木”、“薺麥青青”,在“漸黃昏”中收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空”、“寒”二字是作者情感的凝結,它籠罩一切。這是作者情感波瀾的第一高峰,使讀者凄神寒骨,悵惘莫名。下片在議論中重現歷史,但“空”、“寒”的實境,意連遙接。倏忽,作者驟然把讀者推向“二十四橋”邊。“仍在”,似乎飄來了縹緲云天中的仙樂:“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而現實的月夜,卻凄“冷”“無聲”,萬物寂,實蘊藉無窮。作者滿腔悲憤,竟以“無聲”來表達,就把情感推向最高峰。而“橋邊紅藥”似于昏暗中顯亮色,但作者又驟然設問:“年年知為誰生?”又復歸凄絕。此處,景既疏朗,情又極含蓄,構成姜詞清空的至高境界。”王國維認為它如“霧里看花,終隔一層,”恐為偏見。這首詞作者從個人情愛中跳脫,而從民族國家憂患的高角度立意,標志姜詞的最高成就,堪稱千古絕唱。
上一篇:經典《戴復古》詩詞解析
下一篇:經典《擬詠懷》詩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