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誦以致愍兮(1),發憤以抒情(2)。所非忠而言之兮(3),指蒼天以為正(4)。令五帝使折中兮(5),戒六神以向服(6)。俾山川以備御兮(7),命咎繇使聽直(8)。謁忠誠而事君兮(9),反離群而贅肬(10)。忘儇媚以背眾兮(11),待明君其知之(12)。言與行其可跡兮(13),情與貌其不變(14)。故相臣莫若君兮(15),所以證之不遠(16)。
【譯詩】 因為好進忠言而招來那么多的煩惱,我還要振作起來抒寫我的悲傷。如果有誰還懷疑我說的不是真話,那么,湛湛的青天可以明鑒我的衷腸。 可以讓五帝來替我作公正的裁判,告訴六神來對質這無頭的冤案。再請那山川的神祗來作為陪審,讓皋陶作法官,前來為我評判。 竭忠盡智地侍奉我的國君,反被他們擯棄,無端成了罪人。沒有去討好便得罪了那般群小,等待賢明的君王來了解我的忠心。 所說的與所做的一樣可以考察,內心與外表又始終沒有變化。要了解一個臣子莫過于他的國君,鐵一般的證據就在他的眼下。
【解析】“蒼天為正,五帝折中,六神向服,山川備御,咎繇聽直”,屈子呼天喚地,不過爭一個真理與正義。又反復表白自己,也不過爭一個是非曲直。然而,他的敵手們根本不講究這些,于是便成了對牛彈琴,與虎謀義,與豺狼說仁,自家反成了迂闊之輩。斗爭要看敵手,否則必成愚昧。以人性對獸性,以公理對強權,倘無實力以與之抗衡,終將失敗。斯時你呼天喚地,皆屬枉然。然而,以此大善大悲之心而作詩,則有千古之魅力,唯以人類之中正向善之心永存之故。此屈子為斗士之所短而為詩家之所長也。
吾誼先君而后身兮(17),羌眾人之所仇也(18)。專惟君而無他兮(19),又眾兆之所讎也(20)。壹心而不豫兮(21),羌不可保也(22)。疾親君而無他兮(23),有招禍之道也(24)。思君其莫我忠兮(25),忽忘身之賤貧(26)。事君而不貳兮(27)。迷不知寵之門(28)。忠何罪而遇罰兮(29),亦非余之所志也(30)。行不群以顛越兮(31),又眾兆之所咍也(32)。紛逢尤以離謗兮(33),謇不可釋也(34)。情沉郁而不達兮(35),又蔽而莫之白也(36)。
【譯詩】我出于公心,愛君王超過愛自己,那般小人卻因此而把我看成仇敵。專心為君王著想而沒有別的意念,也同樣遭到那些人的無理非議。我一心一意地服侍君王而毫不猶豫,到頭來或將保不住自己的身軀。我極力地親近君王而沒有雜念,到今天看起來也是個引禍之渠。 原以為君王能把我當作忠實的輔弼,于是我竟然忘記了自身的禍福。事俸君王我從來沒有貳心,迷惑中更不知求取寵愛的門路。 忠誠何罪,竟遭到這樣的懲罰?這一切,完全都出乎我的意料。我的言行不為群小們所容,于是便遭到了他們冷冷的嘲笑。經常受到責怪和誹謗,人間的語言難以表述我的情懷。我的心情沉悶,壓抑難忍,君王受到蒙蔽,我又如何表白?
【解析】先君后身,惟君無他,壹心不豫,事君不……忠君之詞被屈子言盡。然而,對于明君,此則是功;對于昏君,此必為罪,復何疑哉?
心郁邑余侘傺兮,又莫察余之中情(37)。固煩言不可結而詒兮(38),愿陳志而無路(39)。退靜默而莫余知兮(40),進號呼又莫吾聞(41)。申侘傺之煩惑兮(42),中悶瞀之忳忳(43)。昔余夢登天兮(44),魂中道而無杭(45)。吾使厲神占之兮(46),曰:“有志極而無旁(47)。”“終危獨以離異兮(48)?”曰:“君可思而不可恃。(49)。故眾口其鑠金兮(50),初若是而逢殆(51)。
【譯詩】我的心緒無限地郁悶而惆悵,有誰來體察一下我的衷情?千言萬語也表達不了我的煩怨——而我的千言萬語誰肯聆聽? 退隱沉默,誰能了解我的心?奔走呼號,又有誰來聽聞?恍惚迷離,再加上一團團的疑問,我憂心忡忡,更有那郁悶忳忳。 夢中,我曾登上了湛藍的青天,云霞中迷了路,我上下盤旋。我便請厲神來替我緣夢,他說:“你志向遠大,困難中沒有助援。” 我問:“難道我永遠離開君王而孤身獨處嗎?”他又說:“君王只可以想念,不可以倚賴。眾口非難,便是金子也要熔化,當初你就是因為這個而遇到災害。
【解析】屈原所屢屢申明的道理不過是富國強兵,立法圖治,任忠臣,去奸佞。這道理并不深奧難懂,為什么從君王到臣下不但不采納,反而一味迫害他呢?說來這正是人類的恥辱,即迷戀于利欲的誘惑,所謂利令智昏。朱元璋因饑餓而造反,登基后的窮奢極欲與崇禎帝并無二致。人的聰明與胡涂往往是以物質利益為基礎的。那么,只要世界上還有利令智昏的人,還有謀財害命的事(小自盜竊,大至戰爭),屈原的詩就是有教育意義的。它將使利令智昏之徒看到禍將與利接踵,也將使其他人不至一味向善,以致受騙。人類的文明往往有兩個領域:一個是物質的生產,一個是精神的覺悟,即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而精神文明的建設往往更為艱難。
“懲于羹而吹兮(52),何不變此志也(53)?欲釋階而登天兮(54),猶有曩之態也(55)。眾駭遽以離心兮(56),又何以為此伴也(57)?同極而異路兮(58),又何以為此援也(59)?晉申生之孝子兮(60),父信讒而不好(61)。行婞直而不豫兮(62),鮌功用而不就(63)。”吾聞作忠以造怨兮(64),忽謂之過言(65)。九折臂而成醫兮(66),吾至今而知其信然。(67)矰弋機而在上兮(68),罻羅張而在下(69)。設張辟以娛君兮(70),愿側身而無所⒇。
【譯詩】人們喝了熱湯燙過嘴,吃冷食也要吹一吹,你為什么不改變一下你的態度?憑一把梯子就想登上高天,你為什么和以前一樣糊涂?眾人們心慌意亂,離德離心,誰人肯與你結為伴侶?同事一君,目的卻不一樣,誰又肯給你以真誠的幫助。晉國的申生是那樣一個孝子,父親聽信讒言,活活將他逼死!鯀的性格是那樣的剛直不阿,任勞任怨,也還是沒有什么功績。”人們說過于忠誠會招來怨恨,我卻從不把這話存放在心。九次折臂便可以成為良醫,到今天,對此言我才信以為真。天上布滿引弓待發的箭,地下張開了隨即欲合的網。群小們迷惑了我的君王,我也就不再有存身的地方。
【解析】“懲于羹而吹”,“九折臂而成醫”,倘事情如此簡單,那么歷史幾千年的災難早將使人類聰明起來。可見,事情并非如此簡單。
欲儃佪以干傺兮(71),恐重患而離尤(72)。欲高飛而遠集兮(73),君罔謂汝何之(74)?欲橫奔而失路兮(75),堅志而不忍(76)。背膺牉以交痛兮(77),心郁結而紆軫(78)。搗木蘭以矯蕙兮(79),糳申椒以為糧(80)。播江離與滋菊兮(81),愿春日以為糗芳(82)。恐情質之不信兮(83),故重著以自明(84)。矯茲媚以私處兮(85),愿曾思而遠身(86)。
【譯詩】我徘徊留戀想再尋機遇,又恐怕再一次遭到禍殃。想舉翅高飛而一去了事,又怕君王誣罔我哪里躲藏。 如果不擇正路而四處亂走,賢貞的品性使我不肯胡來。前胸與后背撕裂般的疼痛,我的心底沉淀著隱隱的悲哀。 搗碎了木蘭,揉碎了芳惠,舂了些申椒作為我的食糧。耕種些江離,栽植些秋菊,做成的米飯像春花一樣芳香。 唯恐我的衷情不得申訴,所以我屢次三番地頻頻表明。懷著美德我還是孤身獨處吧!抽身遠去,這已是三思而后行。
【解析】“愿曾思而遠身”。試問:尊身“遠”向何處?既不能如釋迦之寂化而成佛,又不能如耶穌之升天而成神,唯自沉汩羅而了事。善與惡正是水火不容,有此無彼,有彼無此。作為政治家,屈原無商鞅吳起的斗爭性格,產生他的悲劇。作為藝術家,屈原卻成為千秋偉人,這說明人類意志的總的傾向是向善的,而人類的歷史就是在這種千百次的反思之后緩緩前進的。這便是屈原的詩作給予我們的啟示。
上一篇:經典《悲憤詩》詩詞解析
下一篇:經典《感時(二首)》詩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