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德藻
湘妃危立凍蛟脊,海月冷掛珊瑚枝。
丑怪驚人能嫵媚,斷魂只有曉寒知。
百千年蘚著枯樹,三兩點春供老枝。
絕壁笛聲那得到,只愁斜日凍蜂知。
蕭德藻在當時的詩名很大,楊萬里曾將其與陸游、尤袤、范成大并稱為“四詩翁”、“四健將”(《進退格寄張功父姜堯章》、《謝張功父近山詩》、《誠齋集》卷41、39)。但他的《千巖摘稿》已散佚,傳世的詩很少,清人光聰諧僅收羅到11首詩和殘句若干(《有不為齋隨筆》)。這兩首古梅詩大概可以算作他傳世詩的代表作了。
第一首詠凌晨古梅。一、二句:“湘妃危立凍蛟脊,海月冷掛珊瑚枝。”以美麗的湘妃女神亭亭玉立于偃蹇蟠屈的凍蛟之脊和潔白的海月掛于丫枝橫斜的珊瑚樹描摹古梅之形態(tài)。湘妃即娥皇、女英、本舜之二妃,后為湘水之神。海月是一種白色的半月形貝類。三句“丑怪驚人能嫵媚”,是對古梅的賞嘆。范成大《梅譜后序》說:“梅以韻勝,以格高,故以橫斜疏瘦與老枝奇怪者為貴。”所謂“老樹著花無丑枝”(梅堯臣《東溪》),如凍蛟之脊,珊瑚之枝的老樹配上風姿綽約、凈潔如玉的花朵,古梅才顯得分外的嫵媚。這里暗用了一個典故。據(jù)說魏徵“狀貌不逾中人”,而唐太宗卻說:“我但覺嫵媚。”(《舊唐書·魏徵傳》)作者借此巧妙地把自己擺了進去,聯(lián)系四句:“斷魂只有曉寒知”,可知作者既是詠梅,又物我合一大有自我詠嘆,欣賞的意思。丑怪中的嫵媚只有“曉寒”為之“斷魂”,“斷魂”義同“銷魂”。本句看似從林逋“粉蝶如知合斷魂”(《山園小梅》)句化出,但“只有”二字突出了不為人知,知音難遇的慨嘆。這確是作者的夫子自道了。
第二首疊前韻,而將時間推到黃昏。發(fā)端兩句用了一個拗對:“百千年蘚著枯樹,三兩點春供老枝。”“著”字應用平而用仄,“供”字應用仄而用平。作以“百千年”、“枯”、“老”點出梅樹之古,以“三兩點春”極言梅花之少,既是對第一首詩句的解釋,也是對古梅形態(tài)的進一步描寫。這兩句由宋人張道洽“百余年樹未為古,三四點花何限春”(《詠梅雜詩》)翻出。“春”即梅花,典出劉宋陸凱《贈范曄》:“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以“春”代“梅”,是詠物詩不出題字的要求。三句“絕壁笛聲那得到”,是說古梅托根絕壁,遠隔人寰。笛曲中有《梅花落》、《梅花引》,古人詠梅詩往往用笛聲來渲染氣氛,這里說笛聲不到是謂其所處環(huán)境孤寂清冷。四句“只愁斜日凍蜂知”,說明梅花甘于孤寂,甚至怕冬日黃昏的蜜蜂知道,因此破壞它淡泊寧靜的生活。這兩句詩當然也是托物言志,作者隱居浙江居屏山,因那兒千巖競秀,故自號千巖老人,此不過借梅花以明終隱之志。
這兩首詩格局一樣,均是前兩句狀物,后兩句言志抒情,自是詠物詩之正宗。初看起來,兩首詩似乎表達了互相矛盾的心情,第一首嘆息知音太少,第二首又表示不求人知。實際上第二首的“凍蜂”乃是指“不知我者”而言,既不知我,所以希望不要來煩擾我,亦同樣表現(xiàn)了作者知音難遇,孤高自賞的情懷。這是南宋詩人中比較流行的一種心態(tài),自可不必深究。前人對這兩首詩的旨歸亦不甚在意,倒是對其中“湘妃危立凍蛟脊,海月冷掛珊瑚枝”兩句的寫法有不同看法。清人潘德輿《養(yǎng)一齋詩話》卷五說:“宋人蕭德藻梅詩,有‘江妃危立凍蛟背,海月冷掛珊瑚枝’,看似崛強,實與‘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明高啟詩),一太熟,一太生,同是詩家左道。凡學詩者,入手即辟此二種,方有根基可望,勿認蕭君二語勝于季迪(高啟)也。”而陳衍《宋詩精華錄》卷三卻認為:“梅花詩之工,至此可嘆觀止。非和靖(林逋)所想得到的。”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卻似乎只談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湘妃危立凍蛟脊,海月冷掛珊瑚枝”兩句看起來確是很“生”,但不能不承認其又很新奇合理。把古梅枝干想象為因凍而蟠屈的蛟龍軀體,雖說匪夷所思,但也不能說沒有道理,古代詞匯里不是早有“虬枝”一詞嗎?而既然把梅枝想象為凍蛟,將梅花比作湘妃也并不十分牽強。“蛟何為兮水裔?”其名與湘妃同見于《九歌·湘夫人》,作者的設喻正是符合那種“不取諸鄰”(司空圖《詩品》)的要求。至于晨光熹微中的梅枝,確比任何時候都更酷肖在半透明的海水中隱現(xiàn)的珊瑚。海月與珊瑚又同為海中之物,其掛于珊瑚上的設想,亦可謂裁縫無跡。兩句中的“凍”、“冷”二字尤其下得精到,只有“凍蛟”才能準確狀梅枝之狀,只有“冷掛”才能傳達出梅花的神韻。但這些精細工致之處又確實是需要下一番細繹的功夫才能體味出來,因此,說其生硬苦澀也并不過分。問題的關鍵在于,恰恰是這兩個方面的統(tǒng)一,既出新工致,又生硬奇崛,構成了作者的風格。關于這一點元人方回評其詩:“苦硬頓挫,而極其工。”(《瀛奎律髓》卷六)已經(jīng)說得很明白。這兩首詩從立意、琢句到煉字、聲調都表現(xiàn)了這種風格。而這種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又帶有時代的印記,比較接近南渡以后詩壇主流派江西詩派的詩風,蕭德藻在當時所以受到人們盛贊的原因大概也就在于此吧。
上一篇:岳飛《池州翠微亭》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王維《相思》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