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
這個長長的詩題涉及如下史實:天寶末,群賊陷兩京,大掠文武朝臣及黃門、宮嬪、樂工、騎士,每獲數百人,以兵仗嚴衛送于洛陽。祿山尤致意樂工,求訪頗切,于旬日獲梨園弟子數百人。群賊因相與大會于凝碧池,宴偽官數十人,大陳御庫珍寶,羅列于前后。樂既作,梨園舊人不覺歔欷,相對泣下,群逆皆露刃持滿以脅之,而悲不能已。有樂工雷海清者,投樂器于地,西向慟哭。逆黨乃縛海清于戲馬殿,支解以示眾,聞之者莫不傷痛。王維時為賊拘于菩提寺中,聞之賦詩曰“萬戶傷心生野煙”云云(鄭處誨《明皇雜錄》)。
這首寫于玄宗皇帝出逃、洛陽長安淪陷、祿山亂軍氣焰囂張之際的小詩,明確表示了詩人忠于唐王朝、痛恨亂軍的政治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難當頭時人心的向背,是一首現實意義極強的政治詩。
“萬戶傷心生野煙”,詩的首句從大處落墨,描述叛亂驟起帶來的時代創痛。“野煙”即戰火。過慣了升平歲月、并相信大唐帝國固若金湯的老百姓,對國都陷落、皇帝出逃的大事變毫無精神準備,亂軍燃起的遍地狼煙使他們驚呆了。當他們真正明白過來是怎么回事時,千家萬戶都陷入極度悲痛之中。“傷心”即摧心,如刀割其心也。“悲莫痛于傷心”。用“傷心”一語來概括百姓在戰亂中的心態,表明安史之亂是時代的悲劇。而能感受到人民的痛苦,也說明詩人和人民的心是相通的。次句寫朝廷百官。長安陷落前夕,扈從玄宗連夜出逃的只有楊國忠等少數近臣;第二天滿朝文武早朝,竟不知皇帝去向,結果副宰相陳希烈以下數百人全被叛軍俘虜,押送洛陽。面對叛匪迫以偽職,硬拚者有之,裝病圖脫者有之,俯首從命者亦有之。凝碧池之宴,不就有“偽官數十人”在座么?這“百官何日再朝天”的一問,既表達了詩人對眼前局勢的憂慮以及對日月重光的渴望,也代表了大多數陷賊官的心聲。他們身陷賊窟而心向朝廷,這一消息無疑是對肅宗光復之舉的有有力聲援。這也是此詩其所以迅速傳至行在,得到肅宗贊賞的原因。它成了王維后來宥罪復官的依據之一。“秋槐葉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第三句寫景:肅殺的秋風,飄落的槐葉,空寂的宮殿,烘托出山河易色的慘淡氛圍,景中含情。結句展示題中“逆賊在凝碧池上作音樂”的目不忍睹的一幕。凝碧池在西內苑重玄門和飛龍院之間,昔日皇帝游幸的禁地,今日竟成了亂臣賊子胡作非為之所。事實已足驚心,故不言亡國,而亡國之意溢于言外,不言沉痛,而沉痛之情沁人肺腑。
在事變進程中,及時對它作出全方位的反映;準確把握并傳達出不同階層的心態;旗幟鮮明地表示支持什么,反對什么;寫出來即發揮出匕首和投槍的作用:這首政治詩確是成功的。
上一篇:湯顯祖《馮頭灘》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譚貞良《題河梁泣別圖》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