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相思
長相思,望歸難,傳聞奉詔戍皋蘭。
龍城遠,雁門寒。
愁來瘦轉劇,衣帶自然寬。
念君今不見,誰為抱腰看?
長相思,好春節,夢里恒啼悲不泄。
帳中起,窗前咽。
柳絮飛還聚,游絲斷復結。
欲見洛陽花,如君隴頭雪!
《長相思》,樂府篇名。內容多系思念遠方親人,歌吟心中之惆悵、怨憾,表達著真摯深厚的友情或愛情。古詩多用“長相思”三字,如《文選·古詩十九首》“長言長相思”、 “著以長相思”、“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之句即是。南朝梁朝張率以此三字為詩句發端,陳后主、徐陵、江總等亦仿其制,李白也有仿作。于是《長相思》就成了樂府篇名。
徐陵這二首《長相思》是抒寫閨怨的。作者通過一個女子對遠戍邊陲的夫君的殷切思念,既表現了在阻隔中更顯其忠貞的愛情,也委婉地揭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委婉含蓄,是徐陵詩歌的一大特點,他的詩句曲折地表達著“腸一日而九回”的少婦的煩惱。
第一首,起句, “長相思”,暗寫夫妻久違。 “望歸難”,雖“望”至切而絕難有歸返之期,又暗寫“長相思”亦無終了之期。“傳聞奉詔戍皋蘭”: “傳聞”,并非“確訊”,含蓄指出郎君并不是從家中出征皋蘭,而是自戍地又奉詔轉徒戍守皋蘭。這正如《詩經·小雅·采薇》詩句意: “我戍未定,靡使歸聘。”征人轉徒邊陲,戍無定處,因此無從寄書家人陳其戍所,故詩曰: “傳聞”,由此可見戰事緊急。戰事緊急,而愈發“望歸難”, “望歸難”而益發“長相思”。詩句意境如回文之錦,回旋往復,縈繞纏綿,表現著少婦難以排解的情懷。詩句不直寫戰事緊急,卻借“傳聞”轉戍,從側面含蓄地寫出了戰事的頻繁,委婉地寫出少婦的擔心與煩惱。
第二首,作者特別選擇了“夢”的角度。 “夢里恒啼悲不泄”。泄,減少。即使在美麗的春夜,在睡意沉沉的夢中,也總是為相思所苦。 “夢里恒啼”,那么,在清醒的白晝時節呢?正所謂“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作者對這些意境只字未提,讀者卻可以通過想象感覺出來,意境含蓄曲折。詩句塑造了一個感情豐富、愛情忠貞的少婦形象。
作者善于描摹女主人公的復雜的內心世界,能作到“質以傳真”, “質以傳神”。如: “念君今不見,誰為抱腰看?”這是詩中少婦的內心獨白,是她內心世界的語言。 “愁來瘦轉劇,衣帶自然寬”,在她寂寞的孤芳自憐之中,這位憔悴消瘦了的多情少婦,自然生發了“教郎恣意憐”的向往,可是“念君今不見,誰為抱腰看”呢?生動地把閨中春怨的情思描摹出來。徐陵作為一個文化修養很高的文人,并沒有強以自己的文采去矯飾少婦的內心獨白,而是出鄉曲委巷之語,切合少婦身份,于貼切之中真情畢現。清代學者章學誠曾說:“敘事之文,作者之言也,為文為質,惟其所欲,期如其事而已矣;記言之文。則非作者之言也,為文為質,期于適如其人之言,非作者所能自主也。”他又說: “與其文而失實,何如質以傳真也。”(見章學誠《古文十弊》)徐陵的“記人之言”,酷肖其人, “適如其人”,真正作到了質以傳真,給人以生動的生活氣息和美感。
狀眼前之景,寓深遠之意,是本詩又一特色。 “柳絮飛還聚,游絲斷復結。”既是眼前之景,又寄寓著少婦的向往和不平。她向往著“良人罷遠征”后的“聚”、 “結”,但又怨傷著命運的乖悖,柳絮之聚,游絲之結,襯出了“人不如柳絮、游絲”的感喟。既然“王事靡盬”,征戰不已,那么恩愛夫妻什么時候才能相聚呢? “欲見洛陽花,如君隴頭雪”寫出了相見無期的痛苦。 “洛陽花”,牡丹別稱,極寫少婦光彩艷麗之貌, “隴頭雪”,狀銀發滿鬢之姿,以夫妻所在兩地的景致,巧妙地暗寓年華的流逝,大有“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的情懷。這些景物的描繪,也部分地注釋了“帳中起,窗前咽”的少婦,輾轉不寐的緣由。透過少婦的悲苦,也曲折地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作者善于運用典故,使詩句語言簡練而又內涵豐滿。如皋蘭、龍城、雁門,均系虛指,只用來借指邊陲軍爭要塞。這三處都是古戰場,古要塞,有過惡戰的歷史經歷,借用這三處地名,是為了表現軍事情勢的緊張。皋蘭,漢武帝元狩二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出隴西轉戰六日,過焉支山千有余里,與匈奴大戰皋蘭山下;龍城,匈奴于每年五月在此大合各部酋長,祭其祖先、天地、鬼神,漢武帝時,衛青曾遠征龍城,獲首虜七百級;雁門關自古為戍守重地,號稱山西三關之一。這三個地名,給人很多惡戰的聯想,可以見仁見智地感到少婦的夫君是在蹈死生之地,可以理解少婦的擔心與懸望之情。特別應指出的是,這三個典故,在當時可以被視為是家喻戶曉的歷史常識,因此,它同用“冷典”不同,用典而不失通俗,這是很值得稱道的。
上一篇:長相思|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阮步兵|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