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涵光
女墻倒影下寒空,樹杪飛橋渡遠虹。
歷下人家十萬戶,秋來都在雁聲中。
申涵光為清順治貢生,因父殉明之難而未曾出仕,所以人們把他歸入明遺民詩人中。卓爾堪選輯的《明遺民詩》,輯其詩98首。他的詩學杜甫,功力甚深,為河溯派的開創人。所作詩樸實、深厚,多關懷人民疾苦。他曾到濟南游歷,留下不少詠吟濟南名勝的詩作。此詩題中的“明湖”,即濟南的大明湖。《泛舟明湖》共有六首,此為其中之一。這些詩托物寄興,表達了對異族統治的強烈不滿,對廣大受迫害人民的深切同情。
此詩前二句寫景,后二句借景抒情,情由景生,景與情合,兩者達到融合無間的狀態。首句“女墻倒影下寒空”,其中“女墻”亦名女垣,城上之短墻也;“寒空”指湖水,韓愈《祭郴州李使君文》中有“航北湖之空明,覷鱗介之驚透”句,“空”即“空明”之意。而著一“寒”字,不僅點明時序已屬深秋,且為全詩定下了基調。此句意境與李白《金陵》中所寫“空余后湖月,波上對江洲”相似,景色固然美好,卻隱含悲涼之意。第三句“樹杪飛橋渡遠虹”,仍是作者在湖中舟內所見之景?!斑h虹”比喻橋長如虹。全句謂遠遠望去,橋像是從樹梢飛架過去一樣。這二句用動詞“下”、“渡”,把幾種景物綰合起來,并賦予靜景以動感。大明湖的景色是十分美好的,然而在深懷國破家亡之痛的詩人筆下,它們就顯得清冷、寂寞、蒼涼。這是“融情于景物之中”,景因情而意象化了。
接著詩自然地過渡到第三、四句,詩人把視線從湖中移向濟南城中:“歷下人家十萬戶,秋來都在雁聲中”。“歷下”是濟南的舊稱;“十萬戶”是個虛數,宋代詞人柳永在《望海潮》中有“東南形勝,江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參差十萬人家”句,此處用“十萬戶”形容當時濟南眾多的居民。末句中的“雁聲”,由《詩經·小雅·鴻雁》中“鴻雁于飛,哀鳴嗷嗷”一句而來。以鴻雁比喻災亂流離中的人們,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手法。此句前面又冠以“秋來”二字,則流離失所之廣大濟南貧民,天氣轉冷后,其又饑又寒的痛苦狀況,更不堪說了。這上下兩句,意思貫串,是說濟南人民在秋風中過著啼饑號寒的悲慘生活。
詩到此戛然而止,然而余音裊裊,言雖盡而意未窮。詩人在詩中沒有明白說出的話,讀者通過詩中所寫的形象可以聯想、意會得到。詩人“托思于風云之表”寫此時此地大明湖的一片荒涼景色,正可見出,祖國的大好河山,在異族的統治下,已滿目凄涼;寫濟南人民的饑寒交迫,也是從一個側面反映全國人民的苦難,整首詩含蓄地表達了詩人的反清思想。
上一篇:龔鼎孳《上巳將過金陵(三首選二)》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張煌言《野人餉菊有感》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