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
朱門乞巧沸歡聲,田舍黃昏靜掩扃。
男解牽牛女能織,不須邀福渡河星。
耕織,是農家最擅長的勞動技能。這種技能,雖非與生俱來,卻從孩提時代起就耳濡之,目染之,手習之,足效之,因而往往未及成年,便巳全面掌握這種技能。其后,他們就遵循男耕女織的既定分工,努力施展自己的技能,以換來全家的溫飽。本篇即抒寫農家對自己擁有純熟的耕織技能的自豪與自得之情。
作者由七夕之夜的乞巧情景起筆。七夕,又名乞巧節。七夕之夜,人間的女子都要陳設瓜果,向織女星乞巧,即懇求織女星將織錦的絕技傳授給自己。這早已形成一種固定的民間習俗。但在作者筆下,“乞巧”的卻只是“朱門”:“朱門乞巧沸歡聲”。“朱門”,指豪門大戶。在這七夕之夜,豪門大戶內歡聲鼎沸,正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但與其說他們是誠心誠意地向織女星乞巧,倒不如說是借此排場一番,一以炫豪夸富,二以尋歡作樂,因為他們霸占著良田千頃,向來不耕而食,不勞而獲。乞巧,在他們充其量只是一種滑稽、無聊的游戲。
與此相映成趣的是:“田舍黃昏靜掩扃”。“掩扃”者,關門也。當豪門大戶內正轟轟烈烈地上演著乞巧的鬧劇時,田家的茅屋里卻是靜掩門戶,寂無聲息,看不到任何乞巧的跡象。二者之間的反差竟如此強烈!那么,后者何以會如此呢?“黃昏”二字透露了其中的消息:當此黃昏時分,農家還在田里埋頭勞作,遠沒有收工回屋之意。這就是說,農家根本無暇乞巧。不僅無暇乞巧,而且也無須乞巧:“男解牽牛女能織,不須邀福渡河星。”“渡河星”,指渡過銀河相會的牽牛星和織女星。征諸前代作品,秦觀《鵲橋仙》詞描寫二星相會情景,有“銀漢迢迢暗渡”句。這兩句以夾敘夾議的筆法和欣然自得的語氣進一步說明農家置身于乞巧活動之外的原因:他們個個是耕織能手,因而無須向牽牛、織女二星邀福、乞巧。既無暇乞巧,復無須乞巧,這就難怪他們會對傳統的乞巧節反應如此冷漠了。
牛郎織女的故事是我國古代人民根據天象所創造的傳說:織女星與牽牛星,一在銀河之北,一在銀河之南;農歷七月,兩星相距最近。于是,經過富有想象力的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加工,便產生了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于鵲橋的動人故事。以牛郎織女為題材的詩詞作品,不勝枚舉。但絕大多數都是借牛郎織女的故事,以超人間的方式來表現人間的悲歡離合,如《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隱的《辛末七夕》、秦觀的《鵲橋仙》等。而本篇卻從“牽牛”、“織女”的本義加以生發,描寫和贊揚農家的耕織技能,這在構思上不能不說是別出心裁的。
上一篇:范成大《雪中聞墻外有鬻魚菜者,求售之聲甚苦,有感》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戴復古《江村晚眺》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