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
碧瓦樓前繡幕遮,赤欄橋外綠溪斜。
無風楊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滿地花。
四句詩,兩組不同色調的景,一幅立體的畫。兩兩對偶,前后映襯,濃淡相得,動靜有致。范成大被譽為“中國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者”,詩中所表現出的捕捉形象的本領確實很高明。
那么,此詩描繪的是何處的“景”,“象”中傳達的又是怎樣的“意”?是秀美的田園風光,還是寧靜的鄉村小景?抒發的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的眷戀,還是“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的感傷?
詩題《碧瓦》提示我們去體味詩人的情思。
“碧瓦”,即琉璃瓦。杜甫的《越王樓》詩有“碧瓦朱甍照城廓”句,由此可見,碧瓦樓指建筑華麗的富豪宅邸,赤欄橋內是侯門如海的貴族庭院。碧綠的琉璃檐瓦向外伸張著,精美的繡幕低垂著,紅漆欄干裝飾的小橋飛架著,淙淙的綠水橫斜著,一派溫馨承平的氣象。
嚴嚴“遮”住的繡幕后是什么?是“歌臺暖響,春光融融”的得意氣氛?是“商女不知亡國恨”的歡歌笑語?是“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尋歡作樂?是“銷魂此地,君臣醉”的醉生夢死?……全由讀者去品味,去聯想。那么,傾斜而掛的,也不只是一帶綠溪,朝廷傾覆,山河飄搖,南宋王朝只落得在一隅半壁的殘山剩水中茍且偷安。兩句詩分別一露一藏,一實一虛,秾麗的景物背后是詩人強烈的諷刺、沉重的痛楚和不盡的感慨。
于是,楊柳、棠梨也就不止是一般自然界的意象,而是寄予豐富社會意義的一種象征了。范成大不只一次描繪過飛絮飄零的凄惋之景,他青年時期所寫的《秋日二絕》中就有“碧蘆青柳不宜霜,染作滄州一帶黃”,春也好,秋也好,在他筆下,飛絮落花,何其衰敗凄愴!可見,楊柳、棠梨只是詩人精心選擇賴以寄托的物象。辛棄疾在《摸魚兒》中寫道:“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如果說,辛詞中的落花是對宋孝宗時對金草率用兵的批判,那么范成大詩中,飄零的飛絮,遍地的落英則是對樂不思蜀的小朝廷的告誡!偏安局面,岌岌可危!同是宋人,借景物表達的情緒是那樣不同,柳永的《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那樣的生機,只能出于生活在社會承平之時文人之筆。
因此,本文的情結,可以說,是身處國勢傾危之時一個愛國文人沉痛的憂患意識。
上一篇:陳師道《放歌行(二首選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范成大《夏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九)》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