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北山云漠漠,南澗水悠悠。
去此非吾愿,臨分更上樓。
王安石的詩文大多不能確定寫作年代。從這首絕句所涉及的地理和表達的思想感情來看,筆者以為它大約作于神宗熙寧八年(1075)春。
熙寧三年(1070),王安石拜相,制定并推行新法。由于遭到反變法派的猛烈攻擊,于熙寧七年罷相,出知江寧府(今南京市郊),六月十五日到任。熙寧八年春二月,復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首絕句很可能就是在離開江寧前夕所寫的。
首兩句寫景,采取對仗句式。“北山”,即鐘山,在今南京市東郊。南朝齊駢文家孔稚珪名作《北山移文》中的“北山”指的就是鐘山。“南澗”.北山南面的一條無名澗水。作者在澗旁建有小樓,日長無事,常登臨此樓眺遠題詩,所以題目有“再題”、末句有“更上樓”等詞語。此山高約四百七十余公尺,山勢綿延起伏,狀如龍蟠,陰雨之際,常為云掩,連亙廣,故云“漠漠”。南澗不知確指哪條澗水,從“悠悠”一詞來看,大約是相當綿長的。用“漠漠”——廣和“悠悠”——長來形容北山之云和南澗之水,雖屬寫實,顯然也融入了作者對此山此水的深厚感情,景語實為情語。第三、四兩句開始從正面抒情。“去”,離開。“臨分”,即將分手之際。作者不愿離開如此美好的山水,因而在臨去之前,再次登上樓頭,對北山云和南澗水作最后的一瞥,借以表達留戀之情;而正在此時,云之漠漠,水之悠悠,好像也在多情地對著即將離去的詩人。更深入一層看,孔稚珪當年為文諷嘲周颙先隱居北山,后又出去做官;作者自己雖然志在蒼生社稷,并非隱逸之士,可是前此推行新法受阻,眼前好山好水又是這樣含情脈脈,則在隱與仕之間自然有著一番思想感情上的矛盾。而在此時此刻,由于不得不“去此”,故留戀山水之情轉(zhuǎn)覺更加深厚。東漢末年王粲《登樓賦》有“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句,同樣寫的是留戀江山,卻不得不離去的思想感情,不過寫得比較憤激決絕,而此詩則寫得比較委婉纏綿,讀者不妨聯(lián)系兩者的寫作背景來加以互參。
上一篇:梅堯臣《考試畢登銓樓》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王昌齡《盧溪別人》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