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炳
落花如雪馬蹄香,幾樹黃鸝欲斷腸。
行到小橋春影碧,一溝晴水浸垂楊。
我國古典詩歌極講究意境,這首絕句小詩就是一首極有意境的佳作:暮春的晴晝,落花似雪,黃鸝囀鳴,詩人騎著一匹馬兒悠閑自在地來到春郊綠野徜徉散心,馬蹄踏著繽紛的花瓣,樹間傳來春鳥的歌音,一會兒又來到碧水粼粼的小橋之上,只見碧波中晃動著一排排綠楊的倒影……這里我們既跟著作者的行文蹤跡看到春光旖旎的美麗景致,又從字里行間體味到詩人閑適愜意的心情,由于詩中的意與境達到了一而二、二而一的滲透交融,因此讀者所獲得的美感享受就不是單一的景觀印象,而是為審美情愫所對象化了的美的自為物,即主體美與客體美的融合——詩人情緒美與外界自然美的交匯同一。
這首詩的意境緣何而來?除了對“落花”、“黃鸝”、“小橋”、“晴水”、“垂楊”等典型意象的精心選擇,與字句上的錘煉也密不可分。古人做詩最講煉字、煉句,你看:“馬蹄香”中的這個“香”字用得多么貼切而富有神韻,落英的清香不僅使詩人陶醉忘返,而且連踏過它的馬蹄也變得芳香馥郁、留連綣繾。再如“春影碧”三字也極有詩的美感,詩人不說“春水碧”而說“春影碧”,一個“影”字既為后句作了鋪墊,使前后二句之間的諸意象互相呼應,而且也避實就虛,使其所托現的境界顯得更加美妙而空靈。至于末句“一溝晴水浸垂楊”中的“晴”、“浸”二字更堪謂全詩的“詩眼”,詩人說“晴”而不說“清”,是因為“晴”中蘊含著更為豐富、微妙的意蘊,它既能使人聯想到晴空倒映于水中的云影,又能使人想象春水的清澈見底和“春水碧如藍”的情景。而那個“浸”字則把垂楊倒映于碧水中的景象活脫脫地托現于讀者眼前:一方面寫出水面波平的鏡,垂楊的影子倒映其中一如垂楊靜靜地浸于水中;一方面寫出水質的澄澈,水底世界一如水上世界似的明凈無塵。詩人就是這樣在煉字煉句的慘淡經營中創造出如此美妙自然的意境,方使這首小詩令人愛不釋手、吟味無窮。
上一篇:王冕《梅花六首(選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薩都剌《題淮安壁間》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