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我國古代農民具有多種令人欽羨的美德,其中之一是熱愛勞動。這種熱愛勞動的美德,既來自艱苦的生活環境的陶冶,也來自祖輩的衣缽相傳。本篇便落筆于農家以勞動傳家的本色。筆調偏重于贊賞,但贊賞中也微見嘆惋之意。
一、二句概寫農家男耕女織、晝夜勞作的日常生活:“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霸拧保赋荨!翱兟椤?,指搓麻線。而“當家”,則是指撐持門戶、管理家事。生活的重軛磨練出農家兒女的堅韌不拔的毅力和經得起任何摔打的筋骨。為獲取全家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活資料——衣食,他們沒日沒夜地苦干,顧不得疲勞,更顧不上娛樂,個個是“當家”的能手。細加玩味,作者的贊賞之情和稱羨之意隱約可見。
三、四句則聚焦于滿身稚氣的童孫的游戲:“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薄皩W種瓜”,即作種瓜的游戲。它不但點出當夏的時令,還表現了農家兒童的特點和心理:他們耳濡目染的一切,都與農業勞動有關。因而,即便是作游戲,也不能不與農業勞動相聯系。盡管他們還在貪玩的年齡、不懂得從事耕織勞動,卻一本正經地在清涼的桑陰下作勞動的實習。他們所生活的世界是那樣廣闊,又是那樣狹小!不難想象,用不了幾年,他們便會熟練地掌握農業勞動的全部技能,接過父兄的擔子,跨入“各當家”的“村莊兒女”的行列。我國古代的農家便是這樣一代又一代地以勞動傳家——除了勞動的技能和善良、仁厚等美德外,家徒四壁、一貧如洗的農家又能傳給后代什么呢?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安于本分的農家對既定的生活軌道的依循及其生生不息的活力。
上一篇:范成大《州橋》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楊萬里《麥田》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