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寫糧食是農民辛苦勞動所得,粒粒來之不易。前兩句,洗練而又鮮明地刻畫了農民在田野上頭頂烈日艱辛勞作的形象。后兩句,指出每粒糧食都滲透著農民的汗水,凝聚著他們的辛勞。啟發人們要愛惜糧食,尊重農民的勞動。由于有了前兩句對勞動場面的描寫,后兩句的啟發就不讓人感到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
在思想上,這兩首《憫農》詩有相通之處。第二首雖不像第一首那樣深刻,但是卻是第一首的補充。在命題立意、謀篇布局、語言運用,以及藝術風格上,都與白居易倡導的“新樂府”很一致。立意和表達的完美結合堪稱渾然一體。在語言上凝練精悍而又樸實自然,不露斧鑿,給人以痛快明了、直抒胸臆的感覺。決無半點雕琢,“純以意勝,不在言語之工。”(李锳《詩法易簡錄》)難怪有人評論說:“詩苦于無意,有意矣又苦于無辭。如‘鋤禾日當午’云云,詩之所以難得也。”(吳喬《圍爐詩話》)在平仄、用韻方面,《憫農》二首亦不扣格律,明白如話,情真意切。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中說:“此二詩說盡農民遭剝削之苦,與剝削階級不知稼穡艱難之事”;“兩詩不特命意甚高,而筆力之簡勁,論述之精密,亦自絕倫,宜其深入人心,為千載傳誦也。”這個評價是恰當的。
上一篇:白居易《楊柳枝詞八首(其七)》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元稹《六年春遣懷八首(其五)》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