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
三年此夕月無光,明月多應在故鄉。
欲向海天尋月去,五更飛夢渡鯤洋。
元夕即夏歷元月十五之夜,俗稱元宵。這在民間是一個盛大的節日,有花燈鬧市的習慣,唐人筆下形之為“火樹銀花不夜天”,宋人筆下形之為“東風夜放花千樹”,丘逢甲自己也寫道:“滿城燈市蕩春煙”。
詩壇上的許多吟詠元宵的佳篇,立意各不相同。丘逢甲這首詩只是借它為題來寄托思鄉念國之情,并不沿用一般的描寫燈市的立意。所以詩中不從“燈”字著眼,而從“月”字入手,抓住連續三年元夕無月的反常現象,借題發揮,說“三年此夕月無光,明月多應在故鄉。”所謂“三年”,是指臺灣割讓給日本國、作者離臺內渡以來所經歷過的三年歲月。杜甫《月夜憶舍弟》云:“月是故鄉明”。道出了游子思鄉的共同心緒。丘逢甲將此點化為自己的詩句,適足以表達自己深沉的鄉思。然而還覺言不盡意,于是又說:“欲向海天尋月去,五更飛夢渡鯤洋。”臺灣的別名叫鯤洋,是我國東海的一大島嶼,是生養作者的故鄉,那么尋找故鄉明月就自然要到海天上去。而這其實是現實中難以做到的,于是只好在飄飄夢境之中實現此愿。
引夢入詩,是詩家常有筆法。丘逢甲寫夢中飛渡鯤洋,表達的不是一般游子思鄉之情,而是另有其深層的含意,這就是隱藏于其中的強烈的愛國情緒。借元夕之月引出思鄉之情,以思鄉之情寄托愛國之情,這就是此詩的立意。
上一篇:敬安《送陶觀察森甲之姑蘇》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梁啟超《太平洋遇雨》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