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秀才入軍
(其十四)
息徒蘭圃,秣馬華山。
流磻平皋,垂綸長川。
目送歸鴻,手揮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釣叟,得魚忘筌。
郢人逝矣,誰與盡言。
這一章是全篇的精華所在,描寫嵇喜軍中生活的種種情趣,抒發自己的人生追求,都能做到自然傳神。
發端即切題直入, “息徒蘭圃,秣馬華山”, “徒”指士兵,也就是嵇喜所在的軍隊, “蘭圃”、 “華山”泛稱田野和山間,特意用“蘭”(蘭草)字“華”(鮮花)字,意在烘托氣氛。說士兵們在蘭草叢生的田野歇息,在繁花盛開的山間喂馬,這是多么愜意的場景啊!三、四兩句承上轉換,寫射獵與垂釣。 “磻( bō播)”是結于箭端絲繩上的石塊, “流磻”等于說射箭。 “綸”是拴釣鉤的絲線,“垂綸”等于說釣魚。在曠野上打獵,在大河邊釣魚,這也是嵇康認為理當如此的軍旅生活。五、六兩句再轉出新意, “歸鴻”指飛去的雁陣,“五弦”指五弦琴,形如琵琶而略小。“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一副優哉游哉、幽然自得的模樣。以上六句便是嵇康所想象的軍中生活,寧靜而富有詩意,但與兩漢樂府和三曹父子的從軍詩相比,卻有著極大的差別,嵇詩顯然不符合軍旅生活的特點。這是為什么?我想是因為嵇康抒寫的主旨不是征戰的苦辛,而是行伍中的理趣。用詩人自己的話說,就是“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無論何時何地,只注意領悟天地萬物所含的道理,神馳心游于其間。嵇康把自己的這種人生追求加之于兄弟朋友,結果嵇喜的軍中生活也便成了這般清淡玄妙的樣子。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二句是全詩的關鍵,是全詩的主題。“太玄”指大道,也就是自然, “游心太玄”猶言一切服膺自然。“嘉彼釣叟,得魚忘筌”二句,借典實以說明何謂服膺自然。按《莊子·外物》載: “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筌”是用竹或草編制的捕魚工具, “得魚忘筌”是說一旦得到了魚, 就可以把筌丟棄了,因為目的已經達到。嵇康贊賞“得魚忘筌”的釣叟,意思是要人們注意探求生活中的精理,而不必過于看重自己的形跡。正是根源于這種認識,所以他把嵇喜的軍中生活寫得如同參禪悟道一般。結尾二句“郢人逝矣,誰與盡言”,嘆惋嵇喜一去,知音難求。“郢人”事見《莊子·徐無鬼》,說的是郢都有個人鼻尖上沾了白灰,請石匠揮斧砍去,結果灰跡盡除而鼻尖無損,其人也面不改色,正所謂適逢對手。這里以“郢人”喻嵇喜, “誰與盡言”是說自其入軍走后,自己心有所得,再也找不到可以傾心交談的人了。
《贈秀才入軍》詩十八章,各章獨自成篇,彼此間的聯系若斷若續,結構并不緊密,可能已有羼亂和錯簡。各章的敘事手法和抒情技巧也不盡相同。不過在這一章中闡發的達觀的人生觀以及運用比興的手法,則可以說是貫通贈詩全篇的。如果我們就贈詩的風格與《幽憤詩》作個粗略比較的話,那么可以說《幽憤詩》“言事峻切”,而《贈秀才入軍》“寄興清遠”,這兩個方面恰好構成了嵇康詩歌的特有風格。
上一篇:贈秀才入軍|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車遙遙篇|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