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此詩展現了塞北草原遼闊蒼茫的雄奇畫面:敕勒平原展現在陰山腳下,天空好象一頂大的圓頂篷帳,籠罩著整個原野。青天高朗開闊,草原一望無邊,一陣風吹過,草兒低頭,露出了成群的牛羊。
“敕敕勒川,陰山下。”一、二句突兀而來,從地域落筆,氣象壯闊。敕勒,種族名。亦稱鐵勒,是北朝時居住在今山西省北部和內蒙南部的游牧民族。敕勒川是敕勒族聚居之地,泛指敕勒族游牧的草原。陰山,起于河套西北,綿亙于內蒙南境一帶,與內興安嶺相接。此兩句以淺近明快的語言,介紹了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典型環境,下面的情景都因此而得以展開,為贊美草原風光做了必要的鋪墊。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借助聯想,比喻新穎。穹廬, 今稱“蒙古包”,指游牧民族住宿的氈帳。歌手抓住“天”、 “野”,大筆勾畫北國風物。把寥廓的天際和牧民的氈帳巧妙地聯到一起,使人感到濃厚的生活氣息,不僅增加了詩歌的感染力量,游牧民族觀察事物的方式也得到了生動的體現。天空、草原、 “蒙古包”一經進入詩的意境,就不再是單純客觀環境的復寫,而是同牧民們對故鄉、對民族的深厚感情相融合,煥發出一種塞北特有的光彩。
“天蒼蒼,野茫茫。”運用疊音,富有韻味。蒼蒼,深青色。茫茫,無邊無際。兩個迭音詞連用,增強了音樂的美感,使描寫更加深入。天際的雄渾蒼茫、草原的浩茫無際均用淡墨繪出,在讀者腦海中映現出立體感很強的鮮明圖景,給人以如臨其境的感覺。
“風吹草低見牛羊。”七個字簡潔空靈,意境渾然天成,使詩情達到傳神境界。動態的“風”,吹伏了莽原茂草,吹露出遍野的牛羊,它與靜態的“山”、 “天”、 “野”、 “穹廬”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生機勃發的草原秋色圖,令人嘆為觀止!
《敕勒歌》屬樂府《雜歌謠辭》。史載北齊高歡為周軍所敗,曾使敕勒族人斛律金唱此歌以激勵士氣,歌詞在南北朝時由鮮卑語譯為漢語。
這首詩歌真實地反映了我國北方牧民的生活內容、精神面貌。可以看到,自然環境對培養熏陶民族氣質、心理狀態和審美觀念,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陰山腳下土地遼闊、牛羊肥壯和牧草豐茂的自然環境以及民族風俗,形成了北方民族率直粗獷的性格、樂觀開闊的胸襟,也熏陶了他們對自然景物獨特的感受能力和審美觀念。體現在詩中,作品便表現出渾樸豪放、悲壯激越、爽直剛健的風格。
作為我國北朝民歌中的珍品,《敕勒歌》在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昔日,它在戰爭中鼓舞了官兵的斗志,至今它仍有無比的魅力,能激發人們對祖國、對民族的自豪和熱愛之深情,真可謂千古絕唱!
上一篇:據地歌|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春庭晚望|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