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干道上落花朝,羨爾當年賞事饒。下箸已憐鵝炙美,開籠不奈鴨媒嬌1。春衣晚入青楊巷,細馬初過皂莢橋。相訪不辭千里遠,西風好借木蘭橈。
【校記】
1.鴨,《瀛奎律髓》卷四六:疑作“雉”。
【箋釋】
[丹陽]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五“潤州”:“丹陽縣,本舊云陽縣地,秦時望氣者云有王氣,故鑿之以敗其勢,截其直道,使之阿曲,故曰曲阿。武德五年,曾于縣置簡州,八年廢。天寶元年,改為丹陽縣。” 劉太真,《舊唐書》卷一三七《劉太真傳》:“劉太真,宣州人,涉學,善屬文,少師事詞人蕭颕士。天寶末舉進士,大歷中為淮南節度使陳少游掌書記,征拜起居郎,累歷臺閣。自中書舍人轉工部、刑部二侍郎。性怯懦詭隨,及轉禮部侍郎,掌貢舉,宰執姻族、方鎮子弟先收擢之。又常敘少游勛績,擬之桓、文,大招物論。貞元五年貶信州刺史,到州,尋卒。太真尤長于詩句,每出一篇,人皆諷誦。德宗文思俊拔,每有御制,即命朝臣畢和。”
[長干道] 古建康里巷名。故址在今江蘇省南京市南。《文選·左思〈吳都賦〉》:“長干延屬,飛甍舛互。”劉逵注:“江東謂山岡閑為‘干’。建鄴之南有山,其閑平地,吏民居之,故號為‘干’。中有大長干、小長干,皆相屬。”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一七:“長干是秣陵縣東里巷名。江東謂山隴之間曰干。”后亦借指南京。
[鵝炙] 《南史》卷三五《庾悅傳》:“庾悅,字仲豫,潁州鄢陵人也,晉太尉亮之曾孫也……初劉毅家在京口,酷貧,嘗與鄉曲士大夫往東堂共射。時悅為司徒右長史,要府州僚佐出東堂,毅已先至,遣與悅相聞曰:‘身并貧躓,營一游甚難,君如意人,無處不可為適,豈不能以此堂見讓?’悅素豪徑,前不答毅。時眾人并避,唯毅留射如故。悅廚饌甚盛,不以及毅。毅既不去,悅甚不歡,毅又相聞曰:‘身今年未得子鵝,豈能以殘炙見惠?’悅又不答。至是,毅表解悅都督將軍官,以刺史移鎮豫章,以親將趙恢領千兵守尋陽。建威府文武三千人悉入毅將府,深相挫辱。悅不得志,疽發背,到豫章,少日卒。”后遂以“鵝炙”為典實,指英雄或貴人尚未發跡。李商隱《為鹽州刺史奉舉李孚判官狀》:“京口劉生,方思鵝炙;洛陽蘇子,已弊貂裘。”
[鴨媒] 疑作“雉媒”。為獵人所馴養用以誘捕野雉的雉。《文選·潘岳〈射雉賦〉》“恐吾游之晏起”徐爰注:“游,雉媒名,江淮間謂之游。”
[青楊巷] 《大清一統志》卷二六八“荊州府”:“青陽巷,在江陵縣東南沙市,《北史·何妥傳》:‘蘭陵蕭眘有雋才,住青楊巷;妥住白楊頭,時人謂之語曰:世有兩雋,白楊何妥,青楊蕭眘。’”
[皂莢橋] 《資治通鑒》卷一三三:“道成與黒騾拒戰,自晡達旦,矢石不息。其夜大雨鼓叫不復相聞,將士積日不得寢食,軍中馬夜驚,城內亂走,道成秉燭正坐厲聲呵之,如是者數四。丁文豪破臺軍于皂莢橋,直至朱雀桁南。”胡三省注:“皂莢橋,當在新亭之北。”
[木蘭橈] 橈,船槳,此處代指船。儲光羲《同武平一員外游湖五首》:“時武貶金壇,令紅荷碧筱。夜相鮮皂蓋,蘭橈浮翠筵。”皇甫冉《潤州南郭留別》:“縈回南北岸,留滯木蘭橈。”
【輯評】
《瀛奎律髓》卷四六馮舒評:唐人每斗鴨,自晉時已為此戲,事見《世說》,方君全不知古今。馮班評:風華。又:君平綺縟過于大歷諸子。無名氏(乙)評:次句尤俊,不用“雉媒”而用“鴨媒”,求生新也。今江南更有“雁媒”。紀昀評:馮引斗鴨事譏虛谷不學,虛谷誠荒陋,然此注不錯。“雉媒”吾聞之矣,“鴨媒”出何典故?
《帶經堂詩話·考證門一·遺跡類上》:韓翃詩:“春衣晚入青楊巷,細馬初過皂莢橋。”按青楊巷在荊州,梁何妥居白楊巷,蕭眘居青楊巷,時人語曰:“時有二俊:白楊何妥,青楊蕭眘。”皂莢橋在揚州,晁無咎揚州詩曰:“皂莢村南三四里,春江不隔一程遙。雙陂壯舉起如牛角,知是隋家萬里橋。”
上一篇:《送故人赴江陵尋庾牧》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送客歸江州》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