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育仁·風入松》愛情詩詞原文與賞析
小樓一雨作春寒,獨自倚闌看。東風又綠樓前柳,一絲影,一憶華年。泥酒情懷似絮,焚香心事如煙。
流光彈指記華鬘,揮手向人間。夢身猶著天花雨,認綠楊、魂往江南。覺后追尋迷路,屏風無限關山。
與清代大批卓然有成的詞家相比,宋育仁實在名不見經傳,但他寫下的這首《風入松》卻是一篇出色而感人的悼亡詞作。詞寫作者初春時見樓前煙柳而追憶起自己的愛情往事,由追憶而入夢境,醒來后卻依然形單影只,不免黯然神傷的凄情怨況。
上片寫白天的情景。“小樓一雨作春寒,獨自倚闌看。”前半句,“小樓”在古代詩詞中常常指代懷人的地方,加上料峭春寒中的一陣蒙蒙細雨,那凄迷的氣氛立刻透人肌膚;后半句,“獨自”是說樓上只是作者一人,他在倚闌眺望。這一句的前半部分為后半部分設置環境,使人物的動作具備特定的含義,反過來后者又為前者注入精神,否則有景無人,景的內涵就沒有那么深刻。下句是寫倚闌的所見,由眼前景觸發出心中情,從而轉入回憶。“東風”即春風,它又吹綠了小樓前的楊柳;“又”,說明這景色作者并非偶然注意,而是有某種特殊的緣故,使他年年度度關心于此。“一絲影”,意指楊柳的枝葉還不茂盛,只是隱隱綽綽地可以看見,這一方面與前句料峭的初春和霏霏的春雨暗相照應,同時又將作者的心事物化成外在的形象,似乎作者的思緒也象那風雨中搖曳的柳絲,顯得迷蒙不定。“一憶華年”,是說作者觸景生情,不禁想起了青春年少時候的情景。至于想的是什么,詞里沒有明寫,但把它與前句聯系起來看,當年登樓賞春之時顯然并非作者一人。以上兩句不寫懷人,而懷人之意一看便知。那么,他所懷念的那個人究竟是誰呢? 詞中同樣沒有寫到,只好靠讀者自己去想象了。最后一句,“泥酒”即殢酒,“絮”即柳絮。面對細雨春柳,作者獨自憑闌,不禁感物傷情,心亂如麻,不忍再看下去,便回屋自斟自酌,想以此平復自己的愁思。可是,借酒澆愁愁更愁,酒并不能抑制他追憶的思緒。單獨對杯,酒也難以下咽,那戀舊的情懷就象柳絮一樣地飄蕩,往事的回憶就象香煙一樣地繚繞。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下片就是寫作者夢中之經歷以及醒來時的惆悵。首句是寫入夢前的幻覺。“華鬘”的原意有兩種,其一是古印度人用線貫穿各種花朵制成的飾身之具,其二是少年時美麗的頭發,此處當指作者心中所思念的那位姑娘,上片的疑問在這里終于有了著落。光陰如流水,歲月在彈指間匆匆而過,而作者仍依稀記得她的音容笑貌,那曾與他相依相偎過的人早已離開了人世,如今仿佛是在天國向人間揮手,想招他同去。在這樣的幻覺之中,作者進入了夢境。第二句寫夢中經歷。“夢身”,即夢中之身;“天花雨”,意指落花紛飛,象天上下雨一般。在夢中,已經是落英繽紛、楊柳依依的晚春了,作者身沾花雨,目辨綠楊,一徑往江南而去,那里大概就是她和他永訣的地方吧!夢境是人生的另一境界,人的靈魂在其中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自由地馳騁,許多在現實中難以實現的愿望于夢境卻可以得到實現。結合下句來看,作者在夢中一定會見了他的情人,重溫過往昔的戀情,訴說過訣別后他們內心的痛楚。然而畢竟好夢難留,當他醒后重新回歸現實的時候,再想沿著夢中走過的路去追尋那令他銷魂的相會之所時,思路已是模糊一片了,側身一看,床邊的屏風上關山重疊、背景邈遠,立刻,他全身心又浸透了那種生死兩茫茫的感覺。
這首詞整個地籠罩在一片凄清的氛圍之中。上片引人注目地使用了三個“一”字,描繪一陣細雨,一絲柳影和斷斷續續的回憶,下片末句用“屏風關山”這一具有象喻意味的實在的物象與夢境中的幻景進行對比,虛者亦實、實者亦虛,極寫其失望的心緒。作者善于把內心抽象的情思外化成具體的可以感知的形象,內情與外物互相感應、互相觸發、互為映襯,從而創造出一種韻味濃厚的意境。這首悼念亡人的詞作,雖沒有寫出被悼的人究竟是誰,卻無處不使人感到她的存在,通篇不著一個“痛”字,而哀痛之情可透紙背,這與此詞意境的創造是難以分開的。
上一篇:《詩經·雄雉》愛情詩詞賞析
下一篇:《周邦彥·風流子》愛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