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元春詠襄陽詩文
李明睿《鐘譚合傳》中云:“元春性喜游,日縱其筆于舟車,所至追尋佳山水,躡履扶節,窮及幽勝,著之篇詠。”譚元春游遍襄陽名勝,其詩文描寫到的襄陽名勝有隆中、廣德寺、萬山、檀溪寺、仲宣樓、峴石、甘泉寺、習家池、谷隱寺、鹿門山,等等,下面舉幾篇精美之作。
1.隆中、廣德寺
崇禎五年(1632年)十月,譚元春游隆中,因為天公不作美,未能暢游,頗為悒郁,他寫有詩歌《雨游隆中不得》同題兩首,表達了因下雨而游隆中不得的惆悵心情。坐在山下小虹橋上,他睹景思人,浮想聯翩,寫下了《坐隆中小泓橋作》一詩:
山田米可舂,石隟云可耕。洛下好吟者,不知梁父聲。
士元相還往,瑯瑯過此生。諒非纓冠日,管樂高其情。
如何一世上,傳得龍鳳名。結友不韜晦,山居未可寧。
人生怕知己,少食以經營。嗟嗟野泉側,秋蟲時一鳴。
這首詩表達的觀點新穎獨到,此詩認為諸葛亮和龐統隱居生活,自在安寧,然而后來變得不安寧,是因為“結友不韜晦”,因為有像徐庶那樣不韜光養晦之友的推舉,才使臥龍出山,才打破安寧的生活,進而發出“人生怕知己,少食以經營”的感嘆。細細體會,作者并非否定知已,是在為諸葛亮身殘志絕而惋惜。
出隆中山后,譚元春投宿廣德寺,只見松柏蔥郁,茅舍新修,泉水輕唱,細雨蒙蒙,池如月芽,一派清新怡人之景象,而處處升起的云煙好似家童在做飯,又給此等景象注入了生活氣息,詩人喜上心頭,寫下了《出隆中宿廣德寺》一詩:
柏暗茅添又一時,輕泉細雨月芽池。
空山處處生煙火,猶似黃頭午正炊。
2.萬山
譚元春游萬山,作詩《坐萬山頂石上作》:
我上萬山巔,先愛萬山石。星辰相墜倚,似與光同擲。
盎盂視漢水,煙嵐此窟宅。澄潭不敢抵,是物如有力。
交甫佩離離,二碑聲莫莫。求之兩不在,沙禽出瘦柏。
這首詩著力突出對萬山石的喜愛,首先直言“愛萬山石”,接著寫萬山石似星辰墜倚的神奇,然后又寫石窟的云霧聚集,最后又引用鄭交甫遇神女解佩和杜預羊祜二碑的典故,其間滲透著對萬山的喜愛之情。此詩想象豐富,景幽情諧,還妙在始終圍繞著“石”而展開。
3.峴山、甘泉寺
譚元春曾游峴石,登峴山,取道甘泉寺,作有詩歌《從峴石登頂復取道甘泉寺》兩首,我們看其一:
踏葉來看石,三休坐進途。風高南北脊,煙點郢鄢圖。
漢水明山缺,吟聲接雁孤。一筇支數嶺,身幸在虛無。
這首詩寫作者登峴山的所見所感,作者由硯石登上山頂,又取道甘泉寺返回,只見上有山風吹拂,下觀煙云圖畫,山巒斷缺處現出白練般的漢江,吟詩聲和著大雁的鳴叫,此等情景令人寵辱皆忘,澄心靜慮,故而作者發自肺腑地感嘆“身幸在虛無”。的確如此,襄陽群山既離市區近,又無市區的喧囂,便于市民登臨游賞,陶冶情操。
4.夸贊襄陽的繁盛
譚元春有詩《送襄令李公受明府》云:
烏鳥痛春深,鸞凰戢其翅。天乎茍為民,君子何憂悴。
襄樊戶百萬,南北視茲地。人才悃愊心,不同末時吏。
村村我熟游,父老語多備。治縣出家譜,豈問碑上字。
父高南村學,隆中迎不至。居家越布風,但索甘泉寄。
機云一門中,天心非濃睡。我交第四孫,奇書寧澹志。
雞斯發江漢,賴有朱玉侍。予心告兩槳,岸花莫相避。
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其中的勸慰之意和惜別之情不言而喻,然而這首詩令襄陽人興奮的有兩點,一是對襄陽繁華和民風淳樸的描寫,即“襄樊戶百萬”“人才悃愊心”;二是譚元春對襄陽的熟悉和熱愛,即“村村我熟游,父老語多備”。此外,“襄樊戶百萬”的詩句透露出一種信息,古人已將襄陽和樊城合二為一了,當然那只是一種并舉,并非行政區劃的合并。
譚元春有一首很有趣的詩《呂堰雨》:
河南河北風塵燥,此地春寒塵不驚。
楚色青青楚雨細,孟家詩思接樊城。
在目前看來,這首詩的新奇之處在于前兩句,“風塵燥”與“塵不驚”的對比,只要你把“風塵燥”理解為沙塵暴,就能感受到此詩在當下的諷刺意義。
總之,明代天門人譚元春多次來到襄陽,他在襄陽游覽山水,結交朋友,尋得奇石,納得嬌妾,還用他的詩歌散文描繪了襄陽的隆中、萬山、峴山等山水名勝,給襄陽留下了一筆寶貴文化遺產。
思考與練習
1.查閱資料,了解譚元春與竟陵派的文學主張和創作情況。
2.搜集譚元春在襄陽的逸聞軼事。
3.結合譚元春的詩文,搜集匯總襄陽有關奇石的故事。
附錄
雨游隆中不得
明·譚元春
其一
昔人不可見,梁父空爾吟。峴山一時雨,歸客萬重心。
其二
細雨隆中來,濕云如見惱。因他出草廬,不信幽人好。
——《譚元春集》卷八
送陳庇華自竟陵往襄陽
明·譚元春
秋容寫水木,明月主人心。鴻漸井雖好,鹿門灘正深。
裝輕思絕俗,帆靜感知音。獨上大堤去,君聽堤上砧。
——《譚元春集》卷十三
彼檀四章禮檀溪晉柏也
明·譚元春
彼檀也溪,匪晉伊漢,柏則有干。我瞻斯柏,亦匪晉矣。人曰晉矣,再瞻再顧,亦孔之固。
彼檀也溪,霜雪又又,柏則有偶。我瞻斯柏,亦匪柏矣。人曰柏矣,再顧再瞻,亦孔之嚴。
漢既涸矣,我馬作矣。彼雙柏矣,垂瓔珞矣。匪瓔珞也,維柏綽綽也。
溪既平矣,我馬升矣。彼雙柏矣,屹如石矣。匪石也,維柏力力也。
——《譚元春集》卷十六
習池別襄陽諸友
明·譚元春
南郊相送者,乃在習池間。猶有上舟人,壺觴如初閑。疾疾飛籃輿,泛泛雜朱顏。籃輿本非期,懶友今出關。朱顏揚袂行,亦非索所歡。篙纜輿同心,歌笑別萬山。晚州到鄢郢,弟子迎門闌。冬序陽和小,薄言游以盤。龍窩石起舞,待我細沙班。數蹇踏鏗鏗,斧響警龍鸞。百夫輦入舟,不覺歸人單。我友拜我石,謝謝君當還。
——《譚元春集》卷十六
龐居洞歌
明·譚元春
槿籬秋風驅游子,首尋鹿門賀屐齒。龐公亦是家室人,幽洞寒燈老秋水。恩愛隊中炯自明,古田平沙泄云生。紛紛剃染出家兒,反向團圓欒禮磬聲。本為此山深不識,后人踏破空山色。安榴垂檐紅,細竹新種得。榴掛檐,竹覆徑,鹿門山水冒龐姓。一洞雨痕兩洞荒,君不話禪禪已竟。
——《譚元春集》卷十六
喜蘄上黃以實南漳魯爾章在襄約入山水間
明·譚元春
黃子蘄上人,讀書峴山下。襄州百里外,始是魯郎舍。我采風物良友并,白云紅葉長聲價。三年不見任差池,一見拱手無報謝。客燈但照驚人字,尊酒常怪多病夜。是秋曖曖學春夜,野鷹可呼驢可跨。高流相與閑,山水焉不暇。君不見大堤老女兒,年久不思嫁。
——《譚元春集》卷十六
由習家池至谷隱寺歌
明·譚元春
其一
可醉可坐憶舊池,種魚千頭水如陂。羨爾醉人不似官,亦未嗔喝攔街兒,誰謂酒吏非上治?馬前突返初古時。此風一謝但杯斝,甃池環亭風趣寡。池受束兮人尚禮,朱魚唼苔防人打。我欲開池數畝寬,池邊釣女日來觀。好飲不飲無足道,如我數子今亦歡。黃冠帶霜獻瓜剖,翠袖煎泉點菊餐。十月三日客將歸,山影入漢成紅瀾。但愛銅鞮名,不問冠蓋字。提壺來往里西東,肩輿再上道安寺。
其二
山陰道上秋冬際,萬木中有松亭亭。霜欺雨浸不能老,一枝遙與報國青。母在燕京翁在越,袍笏翟茀映階庭。我聞高士貧不諱,磊歷肝腸如劍星。人海超然大布衣,生憎市魁與銅腥。有子今為龍門史,惟司馬談堪翁比。銜命新從襄陽還,襄陽耆舊冠蓋里。翁曰冠蓋不足言,鹿門眷屬吾所喜。
——《譚元春集》卷十六
從峴石登頂復取道甘泉寺
明·譚元春
其一
踏葉來看石,三休坐進途。風高南北脊,煙點郢鄢圖。
漢水明山缺,吟聲接雁孤。一筇支數領,身幸在虛無。
其二
若少登臨事,峴山空自高。初冬來尚可,昨日望徒勞。
鐘鼓驅云岫,仙凡昵漢皋。屐歸深悵結,猶愿與泉遭。
——《譚元春集》卷十七
到襄陽呈唐子安郡伯
明·譚元春
古路青鞋本不疑,主人淹雅久銜思。
歡如對宇求新友,靜擁專城理舊詩。
好月出門桐正影,佳辰值客菊先知。
高懷去去資津逮,南郭寧甘隱幾疲。
——《譚元春集》卷十八
贈襄李江仲平君有苦住軒詩與家弟同籍
明·譚元春
才人豈受簿書侵,自向煙云泄素襟。
已許鄰民歸釣牧,更將年譜換蘭金。
君停皎月池邊待,我愛殘秋嶺上吟。
識得高軒名苦住,方知抱膝□□□。
——《譚元春集》卷十八
九日子安太守招同荊司理劉公元洲吳興馮公翥登仲宣樓望襄樊山水
明·譚元春
高可憑欄盡啟窗,此中山水現全邦。
黃花上座窺楊柳,斜日穿樓照漢江。
但肯登臨俱是粲,何分仕隱總如龐。
羨他漁人忘佳節,來往波光駕小艭。
——《譚元春集》卷十八
九月十七十八日以先父母雙忌再入檀溪請沙門無著誦經齋宿藏經樓日對晉柏和子安太守韻贈以志感
明·譚元春
漢水明樓樓繞岑,悲來兀兀只思吟。
多年柏帶松杉色,秋日煙兼雨雪心。
子有雙親堪配此,我依諸佛獨嗟今。
天人命在階前見,久矣枝頭斷鳥音。
——《譚元春集》卷十八
題襄陽主人壁
明·譚元春
峴煙迎我來,壕月送人去。
好記此軒中,吟聲常達曙。
——《譚元春集》卷十九
慷慨詩贈魏溟一襄陽往返十絕
明·譚元春
其一
風雪許人行,銅鞮千里白。回頭語妻子:汝自過除夕。
其二
人知漢皋樂,君知漢皋苦。一裘脫送君,裘敝不遑補。
其三
武昌大艑舸,爛熳歸人睡。微怪此人醒,不知急何事。
其四
宜城好酒家,雖酤不敢醉。持友一金來,要作十金事。
其五
不待朱亥往,不令季心知。儒冠與裋褐,混作襄陽兒。
其六
今朝抗手人,昨日端容士。傳遍到香奩,呼君作君子。
其七
安得彩絲緣,即是寶刀侶。江上相送君,各愿產男女。
其八
結交冰雪心,莫為春鶯誤。腸冷鹿門人,無資于舊故。
其九
我有漢皋佩,佩之兼報客。小婦喜君來,村妝弄肴核。
其十
君去嘉平月,君歸上元夕。上元仍未歸,燈雨良朋宅。
——《譚元春集》卷十九
羅彥白自光化來郡就晤于習池贈之
明·譚元春
一氈容易作閑尋,值我來行山水深。
留得一池堪醉汝,葛強猶似不同心。
——《譚元春集》卷十九
鹿門寺泉
明·譚元春
積草懸蘿響可求,峨嵋水作鹿門秋。
燈公我相原消盡,何不飛泉出院流?
——《譚元春集》卷十九
上一篇:《袁宏道與袁中道的襄陽詩歌》關于描寫襄陽的詩詞
下一篇:《贊美襄陽山水》關于描寫襄陽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