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與袁中道的襄陽詩歌
正如前文所說,長兄袁宗道并沒有留下描寫襄陽的詩歌,公安三袁中,袁宏道與袁中道寫有描寫襄陽的詩歌,他們兩人描寫襄陽的詩歌主要有以下價值。
(一)顯示明代襄陽有三處游賞宴飲佳地:習家池、謝公巖和文選樓
公安三袁途經(jīng)襄陽少不了登臨游賞、交游宴飲,從他們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多次游賞宴飲的地方有三個:習家池、謝公巖和文選樓。
1.習家池。習家池又稱高陽池,亦稱作習池,在襄陽峴山南,為襄陽名勝。《襄陽耆舊記》卷三“山川”載:“襄陽峴山南八百步,西下道百步,有習家魚池。漢侍中習郁依范蠡養(yǎng)魚法,中筑一釣臺。郁將亡,敕其兒煥曰:‘我葬必近魚池。’煥為起冢于池之北,去池四十步。池邊有高堤,皆種竹及長楸、芙蓉,菱芡覆水,是游宴名處。山季倫每游此池,未嘗不大醉而還。恒曰:‘此我高陽池也。’”《晉書·山簡傳》記載:“簡鎮(zhèn)襄陽,諸習氏荊土豪族,有佳園池,簡每出游嬉,多之池上,置酒輒醉,名之曰高陽池。”
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冬,袁宏道赴京謁選,袁中道隨行,途經(jīng)襄陽,兩人游覽了習家池,袁中道寫有《習池》:
系馬綠楊枝,倚欄看碧池。水流鳴玉雪,魚戲蕩須眉。
蘇嶺青當戶,襄江自到籬。山川叢聚處,極與隱人宜。
這首詩贊美習家池,在結(jié)構(gòu)上采用一種“敘事—寫景—議論”的結(jié)構(gòu)模式,首聯(lián)交代作者系馬、依欄、觀池,是敘事;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是寫景,其中頷聯(lián)寫近景,水流激蕩,浪花似雪,魚戲水中,波動影移,寫得很生動,頸聯(lián)寫遠景,鹿門山似門戶,漢江水作籬笆,寫得很大氣;尾聯(lián)議論此地適合隱士居住,而對習池的喜愛之情亦在其中。
萬歷三十年(1602年)春,袁宏道侍奉其老父袁士瑜游武當山,途經(jīng)襄陽,袁宏道寫有詩歌《習家池》《習池道中》,其中《習家池》寫道:
一庭幽碧巢嵐煙,旋著春茶試乳泉。
想得當時醉山簡,面容如赭影頹顛。
此詩寫習家池嵐煙匯聚的幽碧,春茶乳泉的香甜,山簡醉飲的佚事。一池同時擁有養(yǎng)眼之美景,爽口之茶水,佚事之趣談,難怪游人多駐足于此。
2.謝公巖。謝公巖在襄陽西南,因為謝莊而聞名。謝莊(421—466),字希逸,南朝宋文學(xué)家,陳郡陽夏人(今河南太康縣),元嘉二十六年(449年),隨雍州刺史隨王劉誕居襄陽,以《月賦》聞名。《襄陽縣志》: “宋謝莊鎮(zhèn)襄陽,每暇輒游此巖,人遂名為謝公巖、謝莊洞。”
袁宏道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取道襄陽,北上赴京,襄陽知府馮若愚攜袁宏道與顧朗哉、王遺狂等人游覽襄陽名勝謝公巖,于野宗侯設(shè)宴招待,作者連寫四首詩,贈予同飲者。其中《夏日馮明甫郡公招游謝公巖,同顧朗哉處士、于野宗侯劇飲,分韻得千字》前兩聯(lián)圍繞詩題中的“劇飲”二字展開議論抒情,極寫此次豪飲之暢快心情,后兩聯(lián)作者自信地寫道“山簡韻高無政事,羊公才大少詩篇。兒童拍手攔街語,老守風流勝昔賢。”作者自認為山簡韻致高,但無政跡,羊祜才大,但少詩篇,如今他們的詩酒唱和,風流勝過古人,飲酒是“劇飲”,說的話也是“豪語”。《夏日同顧朗哉居士、王遺狂游謝公巖,主人于野宗侯留飲,共賦得途字中字》《即席用韻贈于野宗侯》兩首重在贊美主人家于野宗侯,只是寫法不同,前者重在通過環(huán)境描寫襯托主人的高潔情操,而后者卻是直接多方面地描繪主人的高潔風范,將其比作支道林、深公一樣的隱士。
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袁中道應(yīng)會試不第,袁宏道考功事竣,于是兄弟倆一同返回公安,此次途經(jīng)襄陽,兄弟倆再次游覽謝公巖,同樣是于野宗侯設(shè)宴招待,袁宏道寫有《于野、于林兩宗侯邀游峴石諸勝,得從字》,袁中道寫有《飲于野王孫謝公巖,同于林、中郎兄賦》。其中袁中道《飲于野王孫謝公巖,同于林、中郎兄賦》寫道:
郭外田堪種,城邊山好登。陰巖泉細細,高閣嶂層層。
石長碑文瘦,藤深壁髓凝。酒闌遠授簡,賦月主人能。
該詩抒寫游玩宴飲于謝公巖的喜悅之情。作者穿過田野,登上山坡,只見幽巖、細泉、高閣、層嶂、長碑、凝壁,一派山林幽境。尾聯(lián),將此次的宴飲比作山簡的醉飲,將自己的作詩與謝莊寫作《月賦》相比,即扣合了題目中的“飲”和“謝公巖”之意,又表現(xiàn)出了文人宴飲酬唱的風雅情趣,用典恰當自然。
3.文選樓。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袁中道赴京候選,途經(jīng)襄陽,知府史高先、縣令王莪云等人于文選樓招待宴請袁中道,袁中道連寫三首詩,贈予同宴者,以表謝意,其中《襄陽史郡伯夢斗召飲文選樓》寫道:
層樓指顧興飛揚,秀媚煙云冠楚疆。
入座青山傳晚黛,卷簾白雨送新涼。
低回季漢干戈跡,仿佛南朝楮墨香。
羈客卻忻鄒潤甫,追隨叔子峴山陽。
此詩前兩聯(lián)寫景,后兩聯(lián)抒情。作者與眾人登樓環(huán)望,逸興飛揚,風景秀美,冠絕楚地,日落西山,天光漸暗,簾外白雨,送來清涼,正是一個歡聚宴飲的好時節(jié)。頸聯(lián)寫回憶三國爭戰(zhàn)往事,想起蕭統(tǒng)編選《文選》之事,既契合宴飲的所在地——襄陽文選樓,又為尾聯(lián)作比鋪墊。尾聯(lián)將知府史高先比作羊祜,將自己比作羊祜的愛將鄒潤甫,既符合宴飲的氛圍,又巧妙地夸贊了史高先。頷聯(lián)對仗工整,語詞淡雅,抒發(fā)出夏日傍晚雨送清涼的愜意,可謂佳句。
(二)描繪記錄了襄陽眾多的名勝古跡
在袁宏道和袁中道描寫襄陽的詩歌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習家池、謝公巖、文選樓、墮淚碑、夫人城、鹿門山、鹿門寺、古隆中、冠蓋里、宋玉墓、齊髡驛、銅鞮坊、王粲樓等名勝古跡,堪稱襄陽名勝古跡的集中展示,而且比地方志中《古跡》篇展示得更形象。
例如:袁中道《襄陽道中題署》中的“叔子千年石,夫人萬古城”寫到了墮淚碑和夫人城;袁中道《習池》中的“蘇嶺青當戶,襄江自到籬”寫到了習家池和鹿門山,鹿門山原名蘇嶺山;袁中道《游鹿門寺,同蔡丈人、余溶之》寫到了鹿門寺;袁宏道《隆中偶述》寫到了隆中;袁中道《宜城道中》中的“寶馬重嘶冠蓋鄉(xiāng)”寫到了冠蓋里。
此外,“宋玉墳邊花正好,齊髡驛外草尤芳”寫到了宋玉墓和齊髡驛。乾隆版《襄陽府志》卷五《陵墓》之“宜城縣”載:“楚大夫宋玉墓:縣南三里。《舊志》云:有三冢,在宋玉宅后。今宅已廢,墓大及畝,或合三冢而并于一耶?明正德中,知縣朱崇學(xué)立碑識之。嘉靖間,都御史路迎建祠堂于墓前,自為記,勒于碑,祠堂已圮。今尚書趙弘恩觀察襄鄖時題詩勒石,與路碑俱存。”齊髡指戰(zhàn)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稷下學(xué)宮中最具有影響的學(xué)者之一淳于髡,他曾出使楚國,不辱使命。《襄陽府志》載宜城有其墓,不知何來,齊髡驛當為宜城一個因淳于髡而得名的村鎮(zhèn),但今已無考。
袁中道《襄中懷先兄中郎》寫道:“青山到處悲王粲,明月曾經(jīng)照謝莊。”此處寫到了王粲樓和謝公巖,作者自注:“王仲宣樓并謝公巖,皆此中佳處。”袁中道《襄陽史郡伯夢斗召飲文選樓》中“羈客卻忻鄒潤甫,追隨叔子峴山陽”寫羊祜攜屬官鄒湛游峴山的典故。袁宏道《又贈朗哉,仍用前韻》中有“銅鞮陌上穿花出,峴首碑前枕石眠”詩句,銅鞮陌即銅鞮巷或銅鞮坊,峴首碑即墮淚碑,又稱羊祜碑。
(三)可以補證地方志的記載
袁宏道和袁中道描寫襄陽的詩歌,不僅描繪記錄了襄陽眾多的名勝古跡,而且有些記錄還可以補史證史。例如:
袁中道《登仲宣樓》四首中的第四首,作者自注:“樓為高季興之望沙,陳堯咨作守改今名。陳善射,號小由基。”透露出一個信息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仲宣樓原來曾叫望沙樓,是陳堯咨改為今名的,此詩可補地方志之記載。
袁中道《襄陽史郡伯夢斗召飲文選樓》中的史郡伯夢斗,指襄陽知府史高先,字紹卿,號夢斗,萬歷四十六年任襄陽知府,《襄陽府志》有載,此詩可證乾隆《襄陽府志》之記載。
袁中道有詩《襄陽令君王莪云招飲文選樓》,乾隆《襄陽府志》卷十九《職官三》在萬歷年間載襄陽縣知縣“王業(yè)浩,余姚人”,由此詩可知王業(yè)浩字莪云,此詩可補乾隆《襄陽府志》之記載。
袁宏道有詩《夏日同顧朗哉居士、王遺狂游謝公巖,主人于野宗侯留飲,共賦得途字中字》,其中顧朗哉為吳縣人,王遺狂為袁宏道表弟。此詩可證顧朗哉和王遺狂曾游歷襄陽。
袁宏道有詩《夏日馮明甫郡公招游謝公巖,同顧朗哉處士、于野宗侯劇飲,分韻得千字》,馮明甫,字若愚,浙江慈溪人,萬歷三十五年任襄陽知府,《襄陽府志》有載,此詩可證乾隆《襄陽府志》之記載。
袁宏道有詩《峴山道中聞頌汪使君德政,詩以紀之》,汪使君即汪翼夔,萬歷二十三年進士,曾任襄陽縣知縣,乾隆版《襄陽府志》卷十九《職官》有載,但沒有記載其政績,此詩可補史之缺憾。
(四)清新意境,善心悅目
袁宏道和袁中道描寫襄陽的詩歌,不乏名句名篇,有力地體現(xiàn)了公安三袁的詩歌水平,印證了他們“獨抒性靈”的文學(xué)主張。
袁中道《襄陽史郡伯夢斗召飲文選樓》頷聯(lián)寫道“入座青山傳晚黛,卷簾白雨送新涼”,對仗工整,語詞淡雅,“青山”“白雨”色彩對比鮮明,畫面和諧,既有視覺描寫,又有感覺感知,可謂佳句。袁中道《襄陽令君王莪云招飲文選樓》頸聯(lián)寫道“峴首嵐如滴,魚梁水亂流”,相當精彩,峴首山云環(huán)霧繞,濃云欲雨,魚梁洲雨后水漲,亂流涌動,所寫之景非常符合夏日雨后的特點,更重要的是景中透出勃勃生機、無限喜悅。袁中道《宜城道中》的頷聯(lián)“一泓素練蒲稍凈,千里黃云麥穗香”,寫賞景,對仗工整,色彩明麗,飽含著豐收的喜悅;頸聯(lián)“宋玉墳邊花正好,齊髡驛外草尤芳”;寫攬勝,古墓舊驛沒有陰森之感、荒涼之意,有的只是花草爭榮的生機。
袁中道《襄陽道中題署》:
叔子千年石,夫人萬古城。北風吹細草,微雨麗行旌。
野署封狐窟,荒圓凍鳥鳴。不知墻畔菊,秋去為誰榮?
此詩抒發(fā)作者在深秋行旅中生發(fā)出的秋思。首聯(lián)寫古跡,從時間上渲染蒼涼古意,墮淚碑和夫人城本是古跡,已含歲月滄桑之感,再加上“千年”“萬古”,更使人陷入對茫茫歷史的沉思中。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寫景,從空間上渲染蕭瑟秋景,北風、細草、微雨、行旌、狐窟、荒園、鳥鳴等極具特征的意象描繪出了一幅深秋行旅圖。尾聯(lián)的設(shè)問強化了對蒼涼古意和蕭瑟秋景的思索,言有盡而意無窮,與姜夔“念橋邊芍藥,年年知為誰生”,有異曲同工之妙。
袁中道《襄陽道中》:
其一
積雪在平沙,澄潭宛宛斜。剪齊十萬樹,墨布兩三家。
金子明籬落,樗蒲漾水涯。楓林紅不盡,散作一天霞。
其二
風煙猶楚蜀,音語帶周梁。人學(xué)養(yǎng)魚法,家傳種樹方。
雪梨作茗飲,霜柿代糇糧。滾滾蹄輪接,玄宮與帝鄉(xiāng)。
這兩首都是行旅之作,但寫法略有不同,第一首自下而上寫景,遠景(首聯(lián))、近景(頷聯(lián))、低景(頸聯(lián))、高景(尾聯(lián)),層次分明,冷色調(diào)的積雪、平沙、澄潭,與暖色調(diào)的金子、楓林、天霞,對比鮮明,尤其是“金子明籬落”的詩句,透著生機,與歐陽修的詩句“殘雪壓枝猶有桔”有著相似的意境。第二首重在寫人事活動,寫人的言語、養(yǎng)魚、種樹、用梨作茗、以柿代糧,頗顯農(nóng)家的生活氣息。
袁中道《黃廣文招飲文選樓》:
巖壑偏多態(tài),游人眼亦忙。昨宵看急雨,今日送歸陽。
人語隨煙寂,山容待月妝。無雙江夏士,文藻佐飛觴。
首聯(lián)寫山巒溪谷千姿百態(tài),游人應(yīng)接不暇,一個“忙”字描繪出了游人東張西望、急于觀覽的神態(tài),也傳達出了游人看不完、也看不夠的喜悅之情,“忙”字繪形傳情,用字精妙。頸聯(lián)寫夜深人靜,月上山巔,作者用了擬人手法將月亮照耀山巒,比作女人化妝,把客觀的景寫得極具人情味,又充滿詩情畫意,令讀者遐想聯(lián)翩。再看看他的其他詩句:“入座青山傳晚黛,卷簾白雨送新涼”“峴首嵐如煙,魚梁水亂流”,我們會發(fā)現(xiàn)袁中道擅長寫景,其寫景詩句,畫面和諧優(yōu)美,語言淡雅清新,不乏王孟神韻。
袁宏道《大堤女》:
文窗斜對木香籬,胡粉薄施細作眉。
貪向墻頭看車馬,不知裙著刺花兒。
這首詩為讀者塑造了一個美貌、活潑、情竇初開的青春少女形象。首句寫刻鏤文彩的窗戶,木香扎作的籬笆,顯示出少女居住環(huán)境的雅致。次句寫少女化妝,施粉作眉,雖未正面描寫其美,但是令讀者對其美貌生發(fā)無限遐想。三四句是濃彩重墨的一筆,少女墻頭看車馬,反映出少女向往外面的春光,正是青春綻放、情竇初開的時候,一個“貪”字寫出了少女的急切心情和活潑天性。尾句寫裙掛刺兒花,照應(yīng)了第三句中的“貪”字,正是因為“貪”的急切,所以才不小心掛住了刺兒花,而且此句的描寫透著諧趣,含有一種歡快的情調(diào)。總之這首詩所描繪的少女形象可以與李清照詞中的女性作比。
袁宏道《峴首山觀羊叔子墮淚碑》:
欲知叔子恩多少,但看龜趺碧淺深。
銅雀臺中歌舞妓,那能揮淚到如今。
這首詩題詠墮淚碑,表達了作者對羊祜的追思,對羊祜人品道德功業(yè)的肯定。在寫法上,作者用了對比手法,羊祜死后留下羊祜碑,后人睹碑墮淚;曹操筑銅雀臺,蓄歌舞妓,卻沒有人睹臺墮淚,原因何在?因為羊祜恩澤后世。
總之,袁宏道和袁中道描寫襄陽的詩歌,描繪記錄了襄陽眾多的名勝古跡,可以補證地方志的記載,意境清新,賞心悅目,不僅具有地方文化的價值,也具有提升審美能力、陶冶情操的價值。
思考與練習
1.查閱資料,了解公安三袁的文學(xué)主張與創(chuàng)作成就。
2.查找資料,了解公安三袁途經(jīng)襄陽的事跡。
3.談?wù)勀銓踩佡澫尻柕脑姼鑳r值的理解。
附錄
途逢八舅口占
明·袁中道
浩浩煙沙中,馬首忽相遇。如何白面郎,憔悴倏非故。
假若不聞聲,泛泛等行路。去矣勿重陳,風塵易老人。
——《珂雪齋集》卷二
襄陽道中逢龍君御,時有出塞之行
明·袁中道
已盡瀟湘路,同班聲子荊。漢臣重出塞,才子更談兵。
盾鼻書奇字,饒歌有正聲。偶然看舉止,令我念亡兄。
(自注:君御輿伯修甚肖。)
——《珂雪齋集》卷四
將至襄中明·袁中道
處處桃花路,家家枳殼籬。蔬畦鳴暗滴,麥壟發(fā)香吹。
山好連云動,沙明與雪疑。莫將愁意緒,污卻繡城池。
——《珂雪齋集》卷六
隆中分得從字,同于野、于林、中郎兄賦
明·袁中道
其一
攀蹊泉是導(dǎo),度嶺鳥難從。一戶丸泥閉,千嚴籜筍重。
云中來盍婦,花里見耕農(nóng)。何客偏饒舌,呼人作臥龍。
其二
眷此幽居勝,居然見隱才。數(shù)櫞山鄣蔽,十畝水縈回。
火井催人出,魚梁罷客來。惟余抱膝處,冷石繡蒼苔。
——《珂雪齋集》卷六
宜城道中
明·袁中道
寶馬重嘶冠蓋鄉(xiāng),此生端的為山忙。
一泓素練蒲稍凈,千里黃云麥穗香。
宋玉墳邊花正好,齊髡驛外草尤芳。
數(shù)錢姹女爐頭望,索取金沙酒味嘗。
——《珂雪齋集》卷七
襄中懷先兄中郎
明·袁中道
五岳同游誓未忘,一藤獨往淚千行。
青山到處悲王粲,明月曾經(jīng)照謝莊。
蘇嶺云開濃似黛,襄江春漲沸如湯。
尋思舊日經(jīng)行處,鳥語花飛總斷腸。
——《珂雪齋集》卷七
由樊城早發(fā)
明·袁中道
荷衣鳩杖道民裝,閑客游山也似忙。
柿葉滿村春晝暗,薔薇夾路曉風涼。
逼來峰色神先醉,互答泉聲話正長。
欲界仙都真在此,右軍何處問金堂。
——《珂雪齋集》卷七
登仲宣樓
明·袁中道
其一
久矣承平日,登臨壯郢疆。水邊三市潤,樹里萬家藏。
南浦笙歌沸,西園劍舃忙。驅(qū)車行樂好,游子不思鄉(xiāng)。
其二
如掌神皋地,微茫一縷川。日酣朱艷閣,春老綠沉田。
古墓隆還伏,遺城斷又連。不須詢往跡,朝市有移遷。
其三
凄惋王孫賦,含情托怨嗟。人徒驚繡虎,君豈類泥蛙。
嘹嚦沖風雁,飄零帶雨花。毛班知幾許,喪亂委泥沙。
其四
百戰(zhàn)干戈地,難尋季漢碑。清漳無往跡,朱檻又今時。
閏國刊題額,才人借藻思。好文兼好武,猶憶小由基。
——《珂雪齋集》卷七
襄陽嘲李伏之
明·袁中道
三年不到鹿門寺,一日游完嵾上山。
兒女情多清趣減,幾人忙里解偷閑。
——《珂雪齋集》卷七
游鹿門寺,同蔡丈人、余溶之
明·袁中道
入山不見寺,禮佛乍聞泉。七疊飛晴雪,千年劃冷煙。
乍沾行客袂,長伴老僧禪。耆舊多佳韻,臨流列綺筵。
——《珂雪齋集》卷八
襄陽令君王莪云招飲文選樓
明·袁中道
才大公多暇,清言共倚樓。看云成快雨,變夏作涼秋。
峴首嵐如滴,魚梁水亂流。高情欽父黨,予豈草玄儔。
——《珂雪齋集》卷八
習池道中
明·袁宏道
深巖寂寂石花斑,完卻塵沙車馬顏。
是客競來嘗白水,幾人休去伴青山。
云泉到眼無多熱,金紫蒙頭第一關(guān)。
三尺磨崖書大字,人生到此是清閑。
——《袁宏道集箋校》卷二十八
隆中偶述
明·袁宏道
蒼藤老蔽幽溪石,瘦鍔棱棱綱苔跡。
想得山中抱膝時,涼云如水樹紋碧。
山莎滿地刺花紅,草堂斜掩一池風。
杖聲跕跕沖山鳥,道是鹿門龐德公。
開尊疊唱梁甫吟,黃頭丑婦拔釵篸。
踏花趁石窮幽崄,行盡溪橋聞怪禽。
一朝龍甲騰巴水,盡瀉清江澆玉壘。
西連鄴虜東狡吳,坐策行籌幾回死。
晚年只手扶庸主,文泣鬼神戰(zhàn)風雨。
炎火不光漢數(shù)窮,消得英雄憤幾許。
五丈原頭石輾塵,煙霜蔽卻白綸巾。
始知伊呂蕭曹輩,不及餐云臥石人。
——《袁宏道集箋校》卷二十八
峴山道中聞頌汪使君德政,詩以紀之
明·袁宏道
閑坐說循良,青槐古影涼。橫身遮數(shù)郡,一笑釋權(quán)珰。
通國嫌稱戶,生男必字陽。小儒無大計,束手嘆非常。
——《袁宏道集箋校》卷二十八
宜城飲王舍人家留別
明·袁宏道
桕葉如丹鄢水濱,芙蓉花里駐蹄輪。
尊前齊贅能詼語,甕里杜康苦泥人。
白日共驚頭上雪,青衣爭掃鬢間塵。
雞聲喔喔催行李,到底輸君自在身。
——《袁宏道集箋校》卷四十五
夏日同顧朗哉居士、王遺狂游謝公巖,主人于野宗侯留飲,共賦得途字中字
明·袁宏道
只有煙林在,王家一事無。到門唯蘚石,對語畫山臞。
路失云相引,厓欹竹可扶。看人車馬去,塵起是修途。
——《袁宏道集箋校》卷四十七
夏日馮明甫郡公招游謝公巖,同顧朗哉處士、于野宗侯劇飲,分韻得千字
明·袁宏道
刻秀堆嵐歲幾千,而今始落酒卮邊。
洞庭歌板疑云出,石工觥籌似水傳。
山簡韻高無政事,羊公才大少詩篇。
兒童拍手攔街語,老守風流勝昔賢。
——《袁宏道集箋校》卷四十七
即席用韻贈于野宗侯
明·袁宏道
買卻青山一段煙,甕中光影任流連。
但同習郁酣池水,不向君王乞酒泉。
緗帙未離繩幾上,白云只在枕函邊。
碧瞳羽客閑來往,日課靈文字五千。
——《袁宏道集箋校》卷四十七
又贈朗哉,仍用前韻
明·袁宏道
回首春明話昔年,因君忘卻路三千。
銅鞮陌上穿花出,峴首碑前枕石眠。
醉后書顛如長史,老來詩淡類斜川。
楚人調(diào)澀無佳韻,好譜《離騷》入管弦。
——《袁宏道集箋校》卷四十七
隆中
明·袁宏道
云起數(shù)峰幽,溪光夢武侯。樹深云鳥怪,村靜細泉流。
頑石虛龍臥,春花上貉丘。誰將日高睡,易彼鼎分愁?
——《袁宏道集箋校》卷五十五
于野、于林兩宗侯邀游峴石諸勝,得從字
明·袁宏道
掃地藤花落,聽泉茶具從。水光搖一郡,樹色漲千峰。
溪女爭尋藥,山民自種松。蒼苔亟屐齒,應(yīng)有昔賢蹤。
——《袁宏道集箋校》卷五十五
襄陽山行,用彭年韻
明·袁宏道
青山如沐帶蔥林,花氣吹風鳥送音。
榆火新時茶戰(zhàn)始,木香開后稻芽深。
扁舟擬釣澄江雪,茅屋終營翠壁陰。
欲把龐公比叔子,云生云滅總無心。
——《袁宏道集箋校》卷五十五
上一篇:祭神祈雨,關(guān)心民瘼
下一篇:《譚元春詠襄陽詩文》關(guān)于描寫襄陽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