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隆中十景》
王越能文能武,著有《襄敏集》,詩文有河朔激壯之音,他寫有《隆中十景》《三賢祠》《襄陽懷古》等詠贊襄陽的詩歌,下面看《隆中十景》詩。
三顧堂
蜀主虛勞枉顧心,中原未復(fù)大星沉。
老夫記得少陵句,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首詩歌首句說劉備三顧茅廬是“虛勞”,是枉顧心,并非譏諷劉備,并非說劉備白忙乎一場(chǎng),而是著眼于下句所說的中原未復(fù),孔明辭世,正是因?yàn)榭酌魑茨芡瓿纱髽I(yè),中道去世,才讓詩人感到劉備三顧茅廬是虛勞一場(chǎng),其中隱含著天不佑人的惋惜之情。或許是這種痛惜遺憾之情令詩人無以言表,或許是杜甫的詩句最能代表歷代文人對(duì)孔明的痛惜之情,詩人最后以杜甫的成句“長使英雄淚滿襟”結(jié)詩。
六角井
一脈深沉起臥龍,風(fēng)云未遂濟(jì)時(shí)功。
古今多少英雄淚,盡在先生此井中。
與吳綬《六角井》詩歌重在寫景不同,本詩重在抒情。海有海龍王,井有井龍王,詩人由六角井,想到井龍王,由井龍王想到號(hào)稱“臥龍”的諸葛亮,龍有超凡本領(lǐng),然而諸葛亮卻時(shí)運(yùn)不濟(jì),大業(yè)未成,不禁令人唏噓感嘆。后兩句“古今多少英雄淚,盡在先生此井中”將井水說成是英雄們的淚水,可見痛惜之深,之多,之久。
古柏亭
錦官城外柏森森,幾度曾歌梁甫吟。
今日亭前見顏色,風(fēng)霜不改歲寒心。
首句化用杜甫詩句,成都舊有大城、小城,小城古為掌織錦官員之官署,因稱“錦官城”,后用作成都的別稱,杜甫《蜀相》寫道:“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此處化用杜甫詩句,既寫柏樹之茂盛,又喻諸葛亮浩氣長存。尾句化用孔子名言,夸贊諸葛亮的忠貞。
躬耕田
春草離離鎖暮煙,英雄人去幾千年。
自從伊尹耕莘后,只有隆中一片田。
這首詩歌首句寫景:躬耕田上,春色曠遠(yuǎn),暮煙籠罩,流露出的不是春恨,而是悲情。次句“英雄人去幾千年”,大有物是人非、田在人亡的悲感。三四句意思是說自商朝伊尹之后,能與之比美的人就只有隆中躬耕田的主人諸葛亮了。伊尹,商湯大臣,是湯妻陪嫁的奴隸,后助湯伐夏桀。將諸葛亮的隆中隱居比作伊尹,將諸葛亮的治國才能比作管仲,是歷代文人的普遍共識(shí)。
梁甫巖
寂寂云巖草樹深,不求聞達(dá)自長吟。
先生此去無遺響,更有誰知晏子心。
該詩句句突出“不聞不知”的悲情。首句寫云巖“寂寂”,被草樹深掩,默默無聞;次句寫諸葛亮當(dāng)年隱居于此,不求聞達(dá);第三句寫諸葛亮離去后的“無遺響”,同樣不聞;第四句寫無人理解諸葛亮好為梁甫吟的志向,還是不聞不知。全詩四句在否定語意中寄托著對(duì)諸葛亮壯志未酬的惋惜之情。
抱膝石
慨想先生抱膝時(shí),滿懷幽意有誰知。
于今一片蒼苔石,勝似襄陽墮淚碑。
據(jù)《諸葛亮傳》裴松之注載,諸葛亮當(dāng)年隱居隆中時(shí),抱膝長吟,“時(shí)人莫之許”,只有少數(shù)知心朋友了解諸葛亮的志向,所以該詩前兩句“慨想先生抱膝時(shí),滿懷幽意有誰知”,倒也符合事實(shí),然而作者作詩的用意不在此,而是在于指出這片蒼苔石經(jīng)過諸葛亮抱膝長吟,就像墮淚碑一樣聞名天下。
老龍洞
洞門風(fēng)雨水深寒,天巧潛通石眼寬。
說與世人渾不信,臥龍猶在此中蟠。
這首詩題詠老龍洞景點(diǎn),前兩句寫景,寫老龍洞泉水清涼,潛通地里,巧奪天工。后兩句“說與世人渾不信,臥龍猶在此中蟠”,在淡語中寄托著深情,與我們常說的某某人活在我們心中是一個(gè)道理,而臥龍與老龍洞都有一個(gè)“龍”字,所以此詩句的深情表達(dá)更顯自然。
小虹橋
碧水溪流若掌平,一泓放出水云清。
昔時(shí)躍馬思玄德,曾向小虹橋上行。
與《三顧堂》《六角井》《古柏亭》等詩的感情濃烈、極富抒情性不同,這首詩寫景優(yōu)美,抒情平穩(wěn),在寫景遙思中透出淡淡的喜悅之情。
半月溪
一曲溪流幾許深,三分事業(yè)已消沉。
水光依舊清如鏡,照見武侯忠義心。
將吳綬與王越的《隆中十景》詩作一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吳綬十首詩多寫景,所抒之情,多是文人的逸趣,而王越十首詩多言志,所抒之情,多是壯士的豪氣,原因在于吳綬是文士,而王越是武將。單說這半月溪,吳綬看到的是“月照玻璃缺,水涵玉玦浮”的詩意,而王越看到的卻是“武侯忠義心”。同樣的景物,不同的人看出的內(nèi)涵不同,感受也不同。
野云庵
萬疊云深掃不開,半星無處著塵埃。
就中結(jié)個(gè)茅庵子,只許清風(fēng)明月來。
王越的詩文,多河朔激壯之音,而此詩卻寫得語淡情幽。首句“掃”字頗顯靈機(jī),云彩當(dāng)然不能掃,但讀詩不可僅憑邏輯推理,讀詩要靠想象,“掃不開”形象地寫出了云的飄動(dòng),云的散了又聚,而且照應(yīng)下一句無半星塵埃之意。尾句的“只許”一詞也用得好,用“清風(fēng)明月”襯托僧舍的隱逸情調(diào)十分常見,而該詩用上“只許”一詞,既不影響用清風(fēng)明月烘托野云庵,又顯得靈動(dòng)活潑。
吳綬和王越的《隆中十景》詩有著重要的意義,第一,它顯示出在成化年間時(shí),隆中景點(diǎn)的建設(shè)已成規(guī)模,所以才有了十景之說。第二,這些詩歌為后世隆中景點(diǎn)的重建提供了參考依據(jù)。弘治二年(1489年),襄陽王朱見淑在隆中修建自己的陵墓,毀掉諸葛草廬,遷走隆中書院,驅(qū)民封山,隆中景點(diǎn)蕩然無存,但“隆中十景”至今還有,都是后世人們根據(jù)文獻(xiàn)的記載和吳綬、王越詩歌的描述,予以重建的。
思考與練習(xí)
1.實(shí)地參觀吳綬、王越《隆中十景》詩中描寫的景點(diǎn),在實(shí)地感受詩歌的魅力。
2.搜集其他描寫隆中的詩歌,并試著賞析搜集來的作品。
附錄
隆中書院記
明·吳綬
處有以定天下之規(guī);出有以審天下之勢(shì)。不求有名,不得已而名立;不求有功,不得已而功存。百世之下,使人仰之若景星慶云者,其惟漢丞相武侯諸葛孔明一人而已。侯以王佐之才,輔帝室之胄于權(quán)奸得志之秋,公而忘私,國而忘家,盡心盡力不少休廢,信大義于天下,而弗克濟(jì)其君以光復(fù)舊物,豈其智有所不足歟?蓋其所能者,人也,其所不能者,天也。於戲惜哉!始侯之居隆中,不過一韋布耳,抱膝長吟于草廬之中,雖自以管、樂為比,而時(shí)人莫之許也。及乎司馬子徽稱之,徐庶言之,先主枉駕而顧焉,至于再,至于三,待其誠至,然后誕敷心腹腎腸,建立大策,斷以三分鼎峙先見之規(guī),訏謨定命,遠(yuǎn)猷辰告,有非機(jī)權(quán)譎詐,假公營私以逞奸權(quán)者可同日語。至于國勢(shì)既定,身兼將相,開誠心,布公道,約官從制,民夷寧謐,修王者之政,續(xù)大漢之統(tǒng),孰有如侯者哉!先主既崩,遺詔之旨,非直托孤寄命而己,而侯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弼亮后主。《出師》二表,忠貫日星,“不負(fù)陛下”,卒如其言。其視攘竊神器,不敢正名,以大惡遺子孫者,果何如哉!故侯之功出乎百世之上,侯之名昭乎百世之下,至于今讀當(dāng)年之志者,莫不斂衽起敬,舒氣解顏于侯,而攘袂奮襟,怒發(fā)沖冠于操也,忠義之在人心如此。侯之廟食于西川者,代有常典,而隆中故居,委在草莽。比予以流冗不逞,視師荊南道,出襄陽城西二十里間,見有所謂躬耕田者,有所謂六角井者,有所謂梁甫巖、抱膝石者,溪山環(huán)拱,極其佳勝,乃知武侯之隆中也。聞舊有書院,荒基廢址,璃璃殘甃,猶有存者,第無以考其廢置歲月。而傍隙地,則為緇流所據(jù),造其景,慕其人,又豈能無憮然于懷者乎?因即其基而礲之,加結(jié)構(gòu)焉。像設(shè)于中,侑坐以云長、翼德二公,因名其堂曰三顧,原所自而著其跡也。堂之后,蔭茅為亭,而揭以古柏,因所自而昭其節(jié)也。復(fù)鏟山石,繞以周垣,庶幾妥靈揭又,為邦人具瞻,高山景行,以作其忠義。后之君子,嗣而葺之,俾永永無替,則予之志也。故概論之,而識(shí)其歲月如左云。
——《正德襄陽府志》卷十五
襄陽懷古
明·王越
衰柳斜陽古大堤,秋風(fēng)禾黍習(xí)家池。
小兒不唱攔街曲,過客猶尋墮淚碑。
左傳鑄成元?jiǎng)P癖,唐音刊盡浩然詩。
興亡多少傷心事,只有襄山漢水知。
——《黎陽王太傅詩文集》
解佩亭
明·王越
江亭己丘墟,解佩人何在?
獨(dú)立悄無言,吾儒不語怪。
——《黎陽王太傅詩文集》
三賢祠
明·王越
步入三賢祠,凜然有生氣。
我非拜楚臣,特拜古忠義。
——《黎陽王太傅詩文集》
浩然亭
明·王越
不必登其亭,何勞問其像。
先生千古心,盡在唐音上。
——《黎陽王太傅詩文集》
上一篇:《李廌的襄陽詩歌》關(guān)于描寫襄陽的詩詞
下一篇:《皮日休隱居鹿門山的行事、交游》關(guān)于描寫襄陽的詩詞